吃東西噎到時,呼吸道會因異物卡住而變得狹窄,導致不舒服的感覺。這時千萬不要用手挖或再進食,因為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建議您可以先嘗試自行咳嗽,如果異物仍卡住,建議盡快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可以參考 刷退時間大解析!掌握秘訣,快速拿回退款
吃東西噎到,為什麼會呼吸困難?
吃東西噎到,是生活中常見的狀況,尤其對於老年人、兒童或有吞嚥困難的患者,更容易發生。當我們吃東西時,食物會經過食道,到達胃部。但如果食物卡在食道和氣管之間,就會造成呼吸道阻塞,導致呼吸困難。這是因為人體的解剖構造,食道位於氣管的後方,當有異物卡在食道時,它會往前推,壓迫到氣管,造成呼吸道狹窄。
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感到呼吸困難,甚至窒息。這是因為氣管是我們呼吸的通道,當氣管被阻塞時,空氣就無法順利進出肺部,導致我們無法呼吸。
因此,當我們吃東西噎到時,要盡快採取應變措施,避免窒息的危險。下一段我們將詳細說明如何應變,並提供一些安全建議。
吃東西一直嗆到怎麼辦?
吃東西一直嗆到,看似是小事,卻可能是吞嚥障礙的警訊!吞嚥障礙並非單純的退化現象,而是可能由多種疾病引起,其中常見的疾病包括:
- 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帕金森氏症、腦傷等,會影響腦部控制吞嚥的神經,導致吞嚥肌肉協調失靈,造成嗆咳。
- 肌肉疾病: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等,會造成肌肉逐漸萎縮,影響吞嚥肌肉的力量,導致吞嚥困難。
- 口腔癌、喉癌、食道癌:這些癌症會影響口腔、喉嚨或食道的結構,造成吞嚥障礙。
除了上述疾病,老年退化、口腔乾燥、牙齒缺失、服用某些藥物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吞嚥障礙。因此,當您或家人出現以下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
- 容易嗆到:進食時食物容易掉入氣管,造成嗆咳。
- 食物卡在喉嚨:吞嚥時感覺食物卡在喉嚨,無法順利吞下。
- 吞嚥速度變慢:進食時間明顯延長,吞嚥速度變慢。
- 聲音沙啞:吞嚥時聲音沙啞或有異聲。
- 咳嗽:進食後頻繁咳嗽,或咳嗽時伴隨痰液。
- 呼吸困難:吞嚥時感到呼吸困難。
- 體重下降:因吞嚥困難導致進食量減少,體重下降。
- 營養不良:因吞嚥困難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出現營養不良的症狀。
吞嚥障礙的危害不容小覷,輕則造成生活不便,影響進食速度,重則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預防併發症、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吃東西噎到.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吃東西會嗆到是什麼症狀?
吃東西會嗆到,也可能是吞嚥障礙的症狀之一。很多平常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是吞嚥障礙引起,例如咀嚼或吞嚥時需要過多的口腔動作、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現象、一進食或喝完飲品就咳嗽或嗆咳、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吞嚥2、3次才能吞下、進餐後舌面上仍然殘留許多食物、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患者卻不自覺、咀嚼時口中的食物往外掉、明顯流口水(尤其在用餐時特別明顯)、平時嘴邊嘴角常有多量的分泌物或口水、進食後說話時常會有咕嚕等聲音。 這些症狀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反映出吞嚥功能的異常。
吞嚥是一個複雜的動作,需要多個器官協同合作才能順利完成。從口腔的咀嚼、舌頭的推動、咽喉的收縮,到食道的蠕動,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一旦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吞嚥的順暢,導致嗆咳、食物殘留等症狀。
形成吞嚥困難的原因,大致上可分為運動性吞嚥困難與機械性吞嚥困難2種。運動性吞嚥困難是指因神經肌肉系統疾病或損傷,導致吞嚥肌肉力量不足、協調失常,無法順利將食物送入食道。常見的原因包括腦中風、腦外傷、帕金森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等。機械性吞嚥困難是指因食道或咽喉結構異常,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通過。常見的原因包括食道癌、食道狹窄、食道憩室、喉癌等。
如果您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您盡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吞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症狀 | 可能原因 |
---|---|
咀嚼或吞嚥時需要過多的口腔動作 | 吞嚥障礙 |
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現象 | 吞嚥障礙 |
一進食或喝完飲品就咳嗽或嗆咳 | 吞嚥障礙 |
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吞嚥2、3次才能吞下 | 吞嚥障礙 |
進餐後舌面上仍然殘留許多食物 | 吞嚥障礙 |
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患者卻不自覺 | 吞嚥障礙 |
咀嚼時口中的食物往外掉 | 吞嚥障礙 |
明顯流口水(尤其在用餐時特別明顯) | 吞嚥障礙 |
平時嘴邊嘴角常有多量的分泌物或口水 | 吞嚥障礙 |
進食後說話時常會有咕嚕等聲音 | 吞嚥障礙 |
吞嚥障礙的形成原因: | |
吞嚥肌肉力量不足、協調失常 | 運動性吞嚥困難 (因神經肌肉系統疾病或損傷) |
腦中風、腦外傷、帕金森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等 | 運動性吞嚥困難 |
食道或咽喉結構異常 | 機械性吞嚥困難 |
食道癌、食道狹窄、食道憩室、喉癌等 | 機械性吞嚥困難 |
建議:如果您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您盡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吞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
心肺復甦術:緊急狀況下的救命稻草
當患者已經失去意識,哈姆立克法就無效了,這時需要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心肺復甦術是針對心臟驟停或呼吸停止的緊急救護措施,目的是維持患者的血液循環和氧氣供給,為專業醫療人員到達爭取時間。
心肺復甦術的步驟如下:
1. 確認安全: 確保現場安全,避免對施救者造成二次傷害。
2. 評估意識: 輕拍患者肩膀,呼叫患者,觀察是否有反應。
3. 撥打急救電話: 如果患者沒有意識,立即撥打急救電話,並告知患者狀況。
4. 開始心肺復甦術: 讓患者平躺,施救者跪在患者肩膀旁邊,將兩隻手臂打直、手掌重疊放在胸骨下段,進行胸外按壓。
5. 胸外按壓: 以每分鐘100-120次的頻率,垂直向下按壓胸骨,按壓深度至少5公分,每次按壓後讓胸腔完全回彈。
6. 人工呼吸: 每做30次胸外按壓後,進行2次人工呼吸。將患者頭部稍微後仰,捏住患者鼻孔,口對口吹氣,每次吹氣約1秒鐘,觀察患者胸腔是否起伏。
需要注意的是,心肺復甦術的過程中,施救者需要保持正確的姿勢和力度,避免過度用力造成肋骨骨折或其他傷害。此外,在進行人工呼吸時,要避免吹入過多空氣,以免造成胃部膨脹。
心肺復甦術是一個需要熟練掌握的急救技能,建議參加專業的急救課程,學習正確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在緊急情況下,即使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只要按照步驟進行操作,也能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時間,提高生存率。
運動前可以吃東西嗎?
運動前吃東西對提升運動表現有幫助,但要注意食物種類和份量。運動前1-2小時可吃固體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全穀類等,這些食物可以提供能量和營養,幫助你更有效率地運動。但運動前30分鐘至1小時期間,過量進食容易造成腸胃道不適,例如腹脹、噁心等,影響運動表現。因此,建議在運動前30分鐘至1小時期間,改為攝取液體類食物,例如水、運動飲料、稀釋果汁等,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運動時出現脫水現象。
很多人以為運動前不吃東西,可以更快燃燒脂肪,但事實並非如此。運動時燃燒的能量來源,除了脂肪之外,還包括碳水化合物。如果運動前沒有補充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身體就會開始分解肌肉蛋白質,以提供能量,反而不利於肌肉生長。因此,運動前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持續的能量,幫助你更長時間地運動,達到更好的減脂效果。
嫚嫚營養師提醒,要透過運動燃燒脂肪,關鍵在於「運動時間夠長」,並非不吃東西運動。如果運動時間不足,即使運動前不吃東西,也無法有效燃燒脂肪。因此,建議運動前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並保持充足的運動時間,才能達到最佳的減脂效果。
吃東西噎到結論
吃東西噎到時,迅速採取應變措施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窒息的危險。當您或周遭的人遇到吃東西噎到的情況,請記住以下重要原則:保持冷靜,並根據狀況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例如:自行咳嗽、哈姆立克急救法等。如果異物仍卡住,請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免延誤治療時間。
此外,針對容易因進食而噎到的老年人、兒童、或有吞嚥困難的患者,更要特別注意飲食習慣,選擇適合的軟食,並避免邊吃邊說話。對於吞嚥困難的患者,更需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和治療,以改善吞嚥功能,避免因吞嚥障礙而造成營養不良或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您在遇到吃東西噎到時,能迅速做出正確的應變措施,保障自身安全。
吃東西噎到 常見問題快速FAQ
噎到時,為什麼不能用手挖?
噎到時,千萬不要用手挖異物,因為這樣可能會將異物推入氣管更深處,造成更嚴重的窒息。此外,手上的細菌也可能造成感染,增加風險。
什麼時候需要就醫?
如果自行咳嗽或哈姆立克法都無法將異物排出,或是出現呼吸困難、臉色發紺、失去意識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怎樣預防吃東西噎到?
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降低吃東西噎到的機率:
- 進食時專心,避免邊吃邊說話或大笑。
- 細嚼慢嚥,將食物充分咀嚼,避免過大塊的食物卡在喉嚨。
- 避免吃太硬、太黏或太乾的食物,例如花生、堅果、年糕等。
- 有吞嚥困難的患者,可諮詢醫生或營養師,學習正確的進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