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洗手是預防疾病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在疫情期間更顯重要。 但你是否知道正確的洗手步驟和時機? 本篇文章將詳細解說七個步驟,並提供需要洗手的重要時刻,讓你掌握正確的洗手技巧,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守護你和家人的健康。
可以參考 髖關節手術休養要多久?7大運動、後遺症風險一次搞懂
洗手你洗對了嗎?
在這個充滿各種病毒和細菌的世界裡,洗手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最重要的防線之一。正確洗手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尤其是像流感、新冠肺炎等病毒性疾病。然而,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正確的洗手步驟和時機,導致洗手效果大打折扣。你是否也曾經疑惑:我到底洗乾淨了嗎?我需要洗多久才夠?
別擔心,你並非孤單!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正確洗手並沒有想像中複雜,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就能輕鬆做到。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正確的洗手步驟,以及需要洗手的重要時機,讓你徹底掌握正確洗手技巧,守護健康,預防疾病。
為什麼洗手如此重要?
您是否知道,雙手是細菌和病毒最容易滋生的溫床?這些微生物無處不在,它們可能附著在您的皮膚、物品表面、甚至空氣中。當您觸摸這些表面時,細菌和病毒就會轉移到您的手上,並可能進一步傳播給其他人,甚至感染您自己。在醫療照護環境中,手部衛生更是至關重要,因為病患的免疫系統通常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
疾管署表示,手部衛生是預防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及抗生素抗藥性最簡單、有效且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顧者應落實洗手5時機(接觸病人前、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暴觸病人體液風險後、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週遭環境後)及正確洗手。
正確洗手不僅能保護自己和他人,更能有效降低抗生素抗藥性的風險。抗生素抗藥性是指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抵抗力,導致抗生素無法有效殺死細菌,進而造成治療困難。當我們沒有正確洗手,細菌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也更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落實手部衛生不僅是個人衛生習慣,更是對抗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武器。
以下是手部衛生對您和您的家人健康的重要影響:
- 降低感染風險:正確洗手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細菌和病毒,降低感染的風險。
- 預防抗生素抗藥性:正確洗手可以減少細菌的傳播,降低抗生素抗藥性的風險。
- 保護脆弱族群:嬰幼兒、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受到感染,正確洗手可以保護他們免受感染。
- 維持健康環境:正確洗手可以減少環境中的細菌和病毒,創造更健康的環境。
正確洗手.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洗手產品的選擇與使用
想要有效地預防疾病,除了掌握正確的洗手步驟外,選擇合適的洗手產品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洗手液、肥皂,究竟該如何選擇呢?以下提供一些建議,幫助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洗手產品:
- 洗手液:
- 成分: 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液,可以有效殺滅大部分的細菌和病毒,特別適合外出時攜帶使用。但要注意,酒精濃度過高可能會刺激皮膚,建議選擇酒精濃度在60%至80%之間的產品。
- 類型: 市面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洗手液,例如泡沫型、凝膠型、噴霧型等。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使用習慣選擇適合的類型。
- 添加物: 一些洗手液會添加滋潤成分,例如甘油、蘆薈等,可以有效防止洗手後皮膚乾燥。如果您擔心皮膚乾燥,可以選擇含有滋潤成分的洗手液。
- 肥皂:
- 類型: 肥皂主要分為香皂和洗手皂兩種。香皂通常含有較多的香精和油脂,而洗手皂則更注重清潔效果。
- 成分: 選擇含有抗菌成分的肥皂,可以更有效地殺滅細菌和病毒。但要注意,有些抗菌成分可能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建議選擇成分溫和的產品。
- 洗手時間:
- 建議: 根據疾病管制署的建議,每次洗手至少要搓洗20秒,才能達到最佳的清潔效果。
- 方法: 您可以利用「唱兩遍生日快樂歌」的時間,來計算洗手時間。
- 飯前飯後:用餐前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細菌和病毒,避免將它們帶入口中,降低感染風險。用餐後洗手則可以清除食物殘渣和細菌,保持手部清潔。
- 上廁所後:上廁所後,無論是大小便,都要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因為廁所環境容易滋生細菌,洗手可以有效去除這些細菌,避免交叉感染。
- 接觸動物後:接觸動物後,尤其是寵物,一定要洗手,因為動物身上可能攜帶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洗手可以避免將這些病原體傳播到自己或他人身上。
- 處理生食後:處理生肉、生魚、生蛋等生食後,一定要洗手,因為生食中可能含有病原體,洗手可以有效去除這些病原體,避免食物中毒。
- 咳嗽或打噴嚏後:咳嗽或打噴嚏時,手會接觸到飛沫,這些飛沫中可能含有病毒,洗手可以去除這些病毒,避免傳播疾病。
- 接觸公共物品後:接觸公共物品,例如門把手、扶手、電梯按鈕等,容易接觸到其他人的病原體,洗手可以有效去除這些病原體,避免感染。
- 處理垃圾後:處理垃圾後,一定要洗手,因為垃圾中可能含有病原體,洗手可以避免將這些病原體傳播到自己或他人身上。
- 接觸傷口後:接觸傷口後,無論是自己的傷口或他人的傷口,都要洗手,因為傷口容易感染,洗手可以避免將病原體帶入傷口,造成感染。
除了選擇合適的洗手產品外,也要注意使用方式。建議使用溫水洗手,避免使用過熱或過冷的水,以免刺激皮膚。洗手後,用乾淨的毛巾擦乾雙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觸其他物品。
類別 | 特點 | 建議 |
---|---|---|
洗手液 | 成分 | 含有酒精成分,酒精濃度在60%至80%之間。 |
類型 | 泡沫型、凝膠型、噴霧型等。 | |
添加物 | 可選擇含有甘油、蘆薈等滋潤成分的產品,以防止皮膚乾燥。 | |
肥皂 | 類型 | 香皂(含有較多香精和油脂)和洗手皂(更注重清潔效果)。 |
成分 | 選擇含有抗菌成分的產品,但注意成分溫和,避免刺激皮膚。 | |
洗手時間 | 建議 | 每次洗手至少要搓洗20秒。 |
方法 | 利用「唱兩遍生日快樂歌」的時間,來計算洗手時間。 |
不同場合的洗手時機
洗手是預防疾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許多人往往忽略了洗手的重要性,或是沒有養成正確的洗手習慣。為了讓大家更了解何時需要洗手,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洗手時機,提醒您在這些場合更要注重手部衛生:
除了上述常見的洗手時機外,在其他任何可能接觸到病原體的場合,都應該洗手。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可以有效預防疾病,守護您的健康。
手部衛生5時機:守護病人與照護者
手部衛生5時機是預防院內感染的關鍵,這5個時機涵蓋了醫療照護過程中可能接觸到病原體的關鍵時刻,有助於降低微生物傳播的風險。這5個時機分為兩類:接觸或執行照護活動「之前」的洗手,以及接觸或暴露病人體液風險「之後」的洗手。
首先,我們需要在接觸病人「之前」洗手,目的是為了防止將我們手上的微生物傳遞給病人。這包括在接觸病人前,以及執行無菌操作前,例如插管、換藥、注射等。這些時機的洗手,能有效降低病人感染的風險,確保病人接受安全有效的照護。
其次,我們需要在接觸病人體液「之後」洗手,目的是為了防止將病人體液中的微生物傳遞給醫療人員,以及防止將微生物傳播到其他病人或照護環境。這包括接觸病人體液後,例如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以及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例如床邊、儀器、醫療器材等。這些時機的洗手,能有效保護醫療人員的安全,並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手部衛生5時機的實施,需要醫療人員的共同努力。每位醫療人員都應該牢記這5個時機,並將其應用於日常工作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守護病人與照護者的健康。
正確洗手結論
正確洗手是預防疾病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在疫情期間更顯重要。掌握正確的洗手步驟和時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守護你和家人的健康。
本篇文章詳細解說了七個洗手步驟,並列舉了許多需要洗手的時機,例如飯前飯後、上廁所後、接觸動物後、處理生食後等等。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建立正確的洗手習慣,讓你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輕鬆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請記住,正確洗手不僅是個人衛生習慣,更是對抗疾病、保護健康的關鍵。讓我們一起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共同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環境!
正確洗手 常見問題快速FAQ
為什麼洗手後還要用酒精消毒液呢?
雖然洗手已經可以去除大部分的細菌和病毒,但有些微生物可能仍然殘留在手上,尤其是在洗手後沒有徹底擦乾的情況下。酒精消毒液可以有效殺滅這些殘留的微生物,進一步提升手部清潔的效果。因此,在洗手後使用酒精消毒液,可以更有效地預防疾病傳播。
手部乾燥、龜裂怎麼辦?
選擇成分溫和的洗手產品,避免過度使用抗菌成分,並在洗手後使用滋潤霜,可以有效改善手部乾燥、龜裂的狀況。建議選擇含有甘油、蘆薈等保濕成分的滋潤霜,並在洗手後立即塗抹,以鎖住水分,避免皮膚乾燥。
免洗酒精消毒液可以用來取代洗手嗎?
免洗酒精消毒液可以作為暫時性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在沒有洗手設備的情況下。但它無法完全替代洗手,因為它無法去除所有種類的細菌和病毒,而且長時間使用可能會造成皮膚乾燥、敏感等問題。因此,建議儘量選擇洗手,並在必要時使用免洗酒精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