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七字訣:高效清潔手部,預防疾病傳播的必學攻略

想要有效預防疾病傳播,勤洗手是最佳選擇!「洗手七字訣」教你正確清潔手部,降低感染風險。這套七字口訣包含「內外夾弓大立腕」,分別代表搓揉手心、手背、指縫、指背指節、大拇指虎口、指尖,最後別忘了將清潔範圍延伸至手腕。只要掌握這七個步驟,並持續搓洗40-60秒,就能徹底清除手部細菌,守護自身健康。

可以參考 台籍看護價格一次看!2022最新費用指南

洗手七字訣:守護健康的關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各種物品,而這些物品上可能存在著肉眼看不見的病原體,例如細菌、病毒等。這些病原體會透過接觸我們的口、鼻、眼等部位,進而感染我們的身體,造成疾病的傳播。因此,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特別是勤洗手,是預防疾病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正確的洗手方式不僅能有效去除手部表面上的病原體,更能降低感染風險,保護自身健康,同時也能避免疾病傳播,守護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而「洗手七字訣」正是為了幫助大家輕鬆掌握正確洗手步驟而設計的。這七個字分別代表著洗手時需要清潔的七個部位:內、外、夾、弓、大、立、腕。

「內」指的是搓揉雙手手心,確保手心徹底清潔;「外」指的是搓揉手背,包括指背和指縫處;「夾」指的是十指交錯,仔細搓洗指縫,清除藏匿於指縫間的細菌;「弓」指的是手指微微弓起,讓手指背與手心互相搓揉,徹底清潔指背和指節;「大」指的是別忘了搓洗大拇指和虎口,這些部位容易被忽略;「立」指的是搓揉指尖,確保指尖的清潔;「腕」指的是搓揉至手腕,將手部清潔範圍擴展至手腕。

除了正確的步驟,洗手的時間長度也很重要。建議濕洗手時間至少40-60秒,才能有效去除手部表面大部分細菌。

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洗手七字訣」的每個步驟,以及正確洗手的時間長度和重要性,幫助您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守護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如何正確洗手?

勤洗手是預防疾病傳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正確洗手的步驟和重要性。政府積極推廣勤洗手的觀念以及正確洗手的方法,創製了一套七字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幫助大家記憶洗手時各個需要清潔的部位,才能全方位保障手部衛生,有效降低病原體藉由觸摸口鼻眼部侵入體內的機會。

「內外夾弓大立腕」七字口訣分別代表了洗手時需要清潔的七個部位:

  • 內:手掌內側
  • 外:手掌外側
  • 夾:手指間
  • 弓:指尖
  • 大:大拇指
  • 立:指根
  • 腕:手腕

除了七字口訣,正確洗手還需要以下步驟:

  1. 使用肥皂和流動清水:肥皂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細菌和病毒,而流動清水則可以將肥皂和污垢沖洗乾淨。
  2. 至少搓洗20秒:確保每個部位都清潔到位,並充分搓洗手指縫、指甲縫等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
  3. 沖洗乾淨:用流動清水將肥皂和污垢沖洗乾淨,避免殘留。
  4. 用乾淨的毛巾擦乾:使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擦乾雙手,避免再次沾染細菌。

郭孝齡醫師提醒,洗完手後我們的雙手仍然會持續觸摸非常多的地方,例如手機、遙控器、上廁所觸碰沖水健等等,都會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因此,建議大家洗完手後就盡量減少汙染物的觸碰,同時也要做好居家環境的消毒清潔。

洗手七字訣:高效清潔手部,預防疾病傳播的必學攻略

洗手七字訣.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幼兒如何正確洗手?

除了掌握洗手的步驟,讓幼兒理解洗手的時機也至關重要。透過生活情境,讓孩子們明白為什麼需要洗手,才能有效培養他們的衛生意識。例如,可以利用圖卡或故事,讓孩子們了解到,飯前洗手可以避免將細菌帶入口中,便後洗手可以預防病菌傳播,而玩耍後洗手則可以保持手部的清潔。此外,還可以鼓勵孩子們主動提醒家人和朋友洗手,讓他們成為衛生習慣的推廣者。

為了讓幼兒更容易理解洗手的時機,可以將洗手的時機歸納成幾個簡單的口訣,例如:「飯前便後要洗手,玩耍之後要洗手,手髒了也要洗手。」這些口訣朗朗上口,孩子們更容易記住,也更容易在生活中實踐。

除了口訣,也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遊戲和活動,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洗手的時機。例如,可以設計一個「洗手大冒險」的遊戲,讓孩子們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是否需要洗手的選擇。透過遊戲,孩子們可以更生動地學習洗手的時機,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此外,也可以利用繪本、歌曲或影片等方式,讓孩子們了解洗手的必要性。例如,可以播放一些關於細菌的動畫,讓孩子們了解到細菌無處不在,並會透過接觸傳播。透過這些生動的媒介,孩子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洗手的必要性,並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

幼兒洗手時機
情境 說明 口訣
飯前 避免將細菌帶入口中 飯前要洗手
便後 預防病菌傳播 便後要洗手
玩耍後 保持手部清潔 玩耍之後要洗手
手髒了 保持手部清潔 手髒了也要洗手

洗手的重點是什麼?

洗手的重點其實在於「搓揉」的動作,這個動作可以有效地將手部表面的細菌和污垢釋放出來,並藉由清水沖洗將它們帶走,達到抗菌防疫的效果。 搓揉時,需要仔細地搓揉到手部的每個位置,包括指尖、指縫、指甲縫、手腕等,確保沒有任何死角。 搓揉的時間至少要達到20秒,才能夠充分地去除細菌和污垢。 此外,洗完手後,也要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將雙手徹底擦乾,避免水分殘留,滋生細菌。

搓揉的過程就像是一場「細菌大掃除」,透過肥皂或洗手乳的幫助,將手部表面的細菌和污垢「鬆動」,並在清水的沖洗下將它們帶走。 搓揉的動作越仔細,時間越長,清潔的效果就越好。 以下列舉幾個搓揉的重點:

  • 指尖:指尖是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需要仔細地搓揉。
  • 指縫:指縫也是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需要仔細地搓揉。
  • 指甲縫:指甲縫是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需要仔細地搓揉。
  • 手腕:手腕也是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需要仔細地搓揉。
  • 手掌:手掌需要仔細地搓揉,確保每個角落都清潔乾淨。

除了搓揉時間要夠長之外,也要注意搓揉的力度。 搓揉的力度要適中,不要過輕,也不要過重。 過輕的力度無法有效地去除細菌和污垢,過重的力度則容易造成皮膚損傷。

洗手的過程看似簡單,但要真正達到清潔的效果,需要掌握正確的搓揉技巧。 只有仔細地搓揉到手部的每個位置,並維持足夠的搓揉時間,才能夠有效地去除細菌和污垢,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洗手要洗幾次?

洗手要洗幾次,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這取決於您的個人情況和環境。一般來說,在以下情況下,您都需要洗手:

  • 飯前飯後: 飲食前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細菌,避免將細菌帶入口中,減少感染風險。
  • 接觸動物後: 動物身上可能帶有細菌或病毒,因此接觸動物後,務必洗手。
  • 咳嗽或打噴嚏後: 咳嗽或打噴嚏時,細菌和病毒會從口中或鼻腔噴出,沾染到手上,因此需要洗手。
  • 使用公共廁所後: 公共廁所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因此使用完畢後,一定要洗手。
  • 處理垃圾或髒物後: 垃圾或髒物上可能存在細菌或病毒,接觸後需要洗手。
  • 接觸傷口或患病者後: 傷口或患病者身上可能帶有細菌或病毒,接觸後需要洗手。
  • 接觸公共物品後: 公共物品如門把、電梯按鈕、扶手等,容易被多人觸碰,因此接觸後需要洗手。

除了洗手次數,洗手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雙手搓洗的時間至少要15秒,在7個搓洗步驟中,每個步驟約搓洗5次,所以完成一次濕洗手的時間平均約40-60秒之間。若是用酒精或是乾洗手液執行乾洗手的話,平均約20–30秒,直到酒精揮發至乾,此時就不需再使用擦手紙了。

正確洗手七字訣 1. 內: 將雙手手心互相搓洗。

可以參考 洗手七字訣

洗手七字訣結論

在這個充滿細菌和病毒的世界裡,勤洗手是守護健康的重要關鍵。而「洗手七字訣」正是簡潔易懂的洗手口訣,幫助您輕鬆記憶並掌握正確的洗手步驟。只要記住「內外夾弓大立腕」七個部位,並仔細搓洗40-60秒,就能有效清除手部表面上的細菌和病毒,降低感染風險,保護自身健康,也為周遭的人帶來安全保障。

從今天起,就讓我們將「洗手七字訣」納入日常生活,讓它成為我們保護自己的重要習慣。每當接觸到可能沾染病菌的物品後,就記得用肥皂和清水仔細清潔雙手,並徹底搓洗每個部位,讓「洗手七字訣」成為我們守護健康的最佳利器!

洗手七字訣 常見問題快速FAQ

為什麼要搓洗那麼久?

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搓洗雙手至少20秒,每個部位約搓洗5次,才能有效將手部表面的細菌和污垢去除。搓洗時間越長,清潔效果越好,更能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

哪些情況下需要洗手?

除了飯前飯後、接觸動物後等常見情況外,咳嗽或打噴嚏後、使用公共廁所後、處理垃圾或髒物後、接觸傷口或患病者後、接觸公共物品後等等,都需要洗手。

什麼時候需要使用乾洗手?

乾洗手是無法完全取代濕洗手,當沒有肥皂和清水的情況下,例如外出時,可以利用乾洗手暫時清潔手部,但濕洗手仍然是最佳選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