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預防感染,掌握正確洗手七步驟至關重要!洗手時,運用肥皂或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至少 20 秒,並遵循「內外夾弓大立完」口訣,確保搓揉到手掌、手背、指縫、指背與指節、大拇指及虎口、指尖、手腕等部位。除了日常洗手外,在飯前飯後、上廁所後、咳嗽或打噴嚏後、觸摸口鼻或眼睛後、處理生食後、照顧病人後也應立即洗手。牢記洗手七步驟,守護健康無憂慮!
洗手七步驟:守護健康無憂慮
在這個充滿各種細菌和病毒的世界裡,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是守護健康的重要關鍵。洗手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很多人卻沒有掌握正確的洗手技巧,導致洗手效果大打折扣。為了讓您更有效地預防感染,我們將深入淺出地介紹「洗手七步驟」,並輔以清楚易懂的圖片和說明,讓您輕鬆學習和理解。
洗手七步驟的重點在於徹底清潔雙手的每個部位,包括手掌、手背、指縫、指背、指節、大拇指、虎口、指尖和手腕。每個步驟都需搓揉至少5秒鐘,確保肥皂或洗手液能充分接觸到每個部位,並有效殺死細菌和病毒。
除了日常洗手外,還應在以下情況下洗手:
- 飯前飯後
- 上廁所後
- 咳嗽或打噴嚏後
- 觸摸口鼻或眼睛後
- 處理生食後
- 照顧病人後
掌握正確的洗手步驟,並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可以有效減少感染風險,守護自身健康。讓我們一起從洗手做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洗完手一定要擦乾嗎?
洗完手一定要擦乾嗎? 答案是肯定的!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超過六成的國人不知道若未擦乾雙手,濕漉漉的雙手只會滋生更多的細菌,比洗手前還要糟糕。濕手比乾手更容易滋生細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濕手提供細菌生長的溫床:濕潤的環境是細菌最喜歡的生長環境,當雙手保持濕潤時,細菌更容易繁殖,數量也會快速增加。
- 濕手更容易沾染細菌:濕手更容易吸附空氣中的細菌,也更容易沾染到其他物品上的細菌,例如門把、桌面、手機等。
- 濕手更容易傳播細菌:濕手更容易將細菌傳播到其他物品上,例如食物、眼睛、鼻子、嘴巴等,增加感染的風險。
除了濕手更容易滋生細菌外,擦乾雙手還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 避免公共給皂機、公用肥皂本身含有細菌的缺點:公共給皂機和公用肥皂本身可能含有細菌,若未擦乾雙手,這些細菌更容易附著在濕手上,增加感染風險。
- 避免接觸性皮膚炎:濕手容易造成皮膚乾燥,甚至引起接觸性皮膚炎。
- 保持手部清潔衛生:擦乾雙手是手部清潔的最後一步,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水分,避免細菌滋生,保持手部清潔衛生。
因此,洗完手後一定要擦乾雙手,才能真正達到清潔衛生的目的。
洗手的重點是什麼?
洗手的重點其實在於「搓揉」的動作,需要搓揉到手部的每個位置,且時間至少應達20秒,並將雙手徹底擦乾,才能夠達到清潔的效果。為什麼搓揉這麼重要呢?因為當我們用手接觸到含有細菌或病毒的物品時,這些微生物就會附著在我們的皮膚表面。而輔以肥皂或洗手乳搓洗,可以讓皮膚表面的細菌及污垢釋放出來,並以清水沖洗,將它們帶走,達到抗菌防疫的效果。
搓揉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細菌大掃除」,我們需要仔細地搓揉每個部位,確保每個角落都能被清潔到。搓揉的重點在於:
- 手背:手背上的細菌容易被忽略,因此需要仔細地搓揉,確保清潔到位。
- 指縫:指縫是細菌容易藏匿的地方,需要用指尖互相搓揉,才能將細菌清除。
- 指甲縫:指甲縫也是細菌容易藏匿的地方,需要用指尖用力地搓揉,才能將細菌清除。
- 手腕:手腕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需要用肥皂或洗手乳仔細地搓揉,才能將細菌清除。
除了搓揉每個部位之外,時間也是洗手的關鍵。根據研究顯示,搓揉雙手至少20秒才能有效去除大部分的細菌。如果時間不夠,就無法達到清潔的效果。因此,在洗手時,請務必耐心搓揉,直到時間達到20秒。
最後,洗完手後,一定要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將雙手擦乾。濕潤的雙手更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擦乾雙手可以有效減少細菌滋生的機會。
部位 | 搓揉方式 | 重點說明 |
---|---|---|
手背 | 仔細地搓揉 | 手背上的細菌容易被忽略,需要確保清潔到位。 |
指縫 | 用指尖互相搓揉 | 指縫是細菌容易藏匿的地方,需要將細菌清除。 |
指甲縫 | 用指尖用力地搓揉 | 指甲縫也是細菌容易藏匿的地方,需要將細菌清除。 |
手腕 | 用肥皂或洗手乳仔細地搓揉 | 手腕容易被忽略,需要將細菌清除。 |
洗手要洗幾次?
洗手要洗幾次? 這是許多人會問的問題。其實,洗手次數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而是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例如,在接觸過公共物品、外出回家、吃飯前、上完廁所後,都應該要洗手。而如果接觸過病患或污染物,則更應該要勤洗手。
洗手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雙手搓洗的時間至少要15秒,在7個搓洗步驟中,每個步驟約搓洗5次,所以完成一次濕洗手的時間平均約40-60秒之間 ; 若是用酒精或是乾洗手液執行乾的話,平均約20–30秒,直到酒精揮發至乾,此時就不需再使用擦手紙了。 正確洗手七字訣 1. 內: 將雙手手心互相搓洗。
除了洗手的次數和時間之外,洗手的步驟也很重要。正確的洗手步驟可以有效地去除手上的細菌和病毒。以下是一些洗手的注意事項:
- 使用溫水,不要用太熱或太冷的水。
-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搓洗至少20秒。
- 搓洗所有手指、指縫、指甲縫、手背、手腕等部位。
- 用清水沖洗乾淨,並用乾淨的毛巾擦乾。
洗手看似簡單,但想要真正達到預防疾病傳播的效果,還是需要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和技巧。只要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就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乾洗手液的妙用:外出消毒的好幫手
濕洗手是大家公認最有效的消毒方式,但有時外出時剛好沒有洗手台或肥皂,無法進行濕洗手,此時隨身的乾洗手消毒液便是你的好幫手!乾洗手液通常含有酒精或其他抗菌成分,可以有效地殺死手上的細菌和病毒,達到清潔消毒的效果。不過,乾洗手液並非萬能,它無法完全取代濕洗手,尤其是在手部沾染明顯污垢或油脂時,還是需要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潔。
選擇乾洗手液時,建議選擇含有至少60%酒精的產品,並注意產品是否通過相關認證,確保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使用乾洗手液時,請按照產品說明書上的指示,將適量乾洗手液塗抹在手掌、指縫、指尖等部位,並搓揉至少20秒,直到乾透為止。切記,乾洗手液僅供臨時使用,並不能完全取代濕洗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建議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以達到最佳的清潔效果。
除了乾洗手液之外,酒精濕巾也是外出消毒的好選擇。酒精濕巾通常含有70%的酒精,可以有效地殺死手上的細菌和病毒。使用酒精濕巾時,請先將濕巾展開,並用濕巾擦拭手部,特別是手指縫、指尖和指甲周圍等容易藏污納垢的部位。擦拭完畢後,可以將濕巾丟棄在垃圾桶中。酒精濕巾的攜帶方便,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非常適合外出時使用。
無論是乾洗手液還是酒精濕巾,都是外出消毒的有效工具,但它們只能作為臨時的消毒方式,並不能完全取代濕洗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建議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以達到最佳的清潔效果。
洗手七步驟結論
掌握「洗手七步驟」並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是守護健康的重要關鍵。透過徹底清潔雙手,我們可以有效減少感染風險,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請牢記「內外夾弓大立完」口訣,並配合肥皂或洗手液,至少搓揉20秒鐘,讓「洗手七步驟」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我們一起從洗手做起,建立一個更加健康、安全的環境!
洗手七步驟 常見問題快速FAQ
洗完手一定要擦乾嗎?
洗完手一定要擦乾!濕漉漉的雙手容易滋生細菌,比洗手前還糟糕。濕手比乾手更容易滋生細菌,主要原因是:濕潤的環境是細菌喜歡的生長環境,濕手更容易吸附空氣中的細菌,也更容易將細菌傳播到其他物品上。
洗手的重點是什麼?
洗手的重點是「搓揉」!需要搓揉到手部的每個位置,並至少搓揉20秒。因為當我們用手接觸到含有細菌或病毒的物品時,這些微生物就會附著在我們的皮膚表面。搓揉可以讓皮膚表面的細菌及污垢釋放出來,並以清水沖洗將它們帶走,達到抗菌防疫的效果。
洗手要洗幾次?
洗手次數沒有固定標準,而是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例如,接觸過公共物品、外出回家、吃飯前、上完廁所後,都應該要洗手。如果接觸過病患或污染物,更應該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