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良好手部衛生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關鍵,而「洗手五時機七步驟」正是有效保護自己和家人的重要指南。這五個洗手時機包括接觸病人前後、執行無菌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後,以及進食前,有助於降低微生物傳播的風險。七步驟洗手法則包含打濕雙手、使用肥皂、搓揉掌心、手背、指縫、指尖,最後用流水沖洗乾淨,確保雙手徹底清潔。只要掌握「洗手五時機七步驟」,就能有效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環境。
可以參考 居家照服員工作內容:專業照護長者,讓他們安心在家養老
手部衛生簡介
在我們的生活中,雙手無時無刻不在與各種環境和物品接觸,而這些接觸也可能帶來看不見的微生物,進而引發疾病。因此,正確的洗手習慣是預防疾病傳播、維護個人健康和公共安全的關鍵。手部衛生不僅僅是個人衛生習慣,更是公共衛生的一部分,它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特別是對於嬰幼兒、長者、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較弱的人群,更需要格外重視手部衛生。
洗手看似簡單,但正確的洗手方式卻是許多人忽略的細節。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建議,手部衛生5時機包括:「2 個」洗手時機發生在接觸或執行照護活動「之前」,目的是為了防止微生物傳遞給病人的風險;「3 個」洗手時機發生在接觸或暴露病人體液風險「之後」,目的是為了防止微生物傳遞給醫療人員和照護區的風險。
簡單來說,洗手五時機分別是:
- 接觸病人前:避免將自身的細菌傳染給病人。
- 接觸病人後:避免將病人的細菌傳染給其他病人或自己。
- 執行無菌操作前:避免將自身細菌污染無菌物品或傷口。
- 接觸病人體液後:避免將病人的體液中的細菌傳染給自己或其他人。
- 進食前:避免將手上的細菌污染食物。
除了洗手五時機,正確的洗手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世界衛生組織 (WHO) 自 2009 年起,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活動,同時將 5 月 5 日訂為「世界手部衛生日」,每年以不同的活動主題呼籲全球響應手部衛生,強化手部衛生概念,並強調手部衛生能減少疾病感染。
自動感應洗手機:便利與衛生兼具的選擇
自動感應洗手機,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感應技術,當使用者將手伸入感應範圍時,便會自動釋放清潔液,方便又衛生。這種洗手機常見於百貨公司、遊樂區等大眾場所,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洗手體驗。然而,自動感應洗手機雖然方便,但並非完全杜絕交叉感染的風險。由於使用者的手還是需要直接接觸到清潔液,因此仍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自動感應洗手機仍然具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們重視:
- 減少接觸: 自動感應洗手機可以減少使用者直接接觸到洗手機的表面,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 節省空間: 自動感應洗手機通常體積較小,可以節省空間,適合安裝在有限的空間內。
- 節省時間: 自動感應洗手機可以快速釋放清潔液,節省使用者洗手時間。
- 減少浪費: 自動感應洗手機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精準地釋放清潔液,減少清潔液的浪費。
- 環保: 自動感應洗手機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瓶,更環保。
- 方便維護: 自動感應洗手機通常採用耐用的材質,易於清潔維護,只需要定期補充清潔液即可。
總而言之,自動感應洗手機是一種便利且衛生的洗手方式,可以有效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同時也更環保和節省資源。
如何正確洗手?
政府積極推廣勤洗手的觀念以及正確洗手的方法,創製了一套七字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幫助大家記憶洗手時各個需要清潔的部位,才能全方位保障手部衛生,有效降低病原體藉由觸摸口鼻眼部侵入體內的機會。這七個字分別代表了七個需要重點清潔的部位:
- 內: 指的是手掌內側,包括手指縫隙和掌紋。
- 外: 指的是手背,包括手指背側和手腕。
- 夾: 指的是手指縫隙,包括指甲縫隙。
- 弓: 指的是手指關節,包括指尖和指根。
- 大: 指的是大拇指,包括大拇指外側和內側。
- 立: 指的是手腕,包括手腕內側和外側。
- 腕: 指的是手指,包括手指的每個部位。
除了七字口訣,我們也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細節,才能確保洗手效果:
-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肥皂或洗手液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病原體,並降低感染風險。建議選擇含有抗菌成分的洗手液,並根據產品說明使用。
- 搓洗時間至少20秒: 搓洗時間要足夠,才能徹底清潔手部。建議至少搓洗20秒,並確保每個部位都清潔到。
- 用流動水沖洗: 用流動水沖洗乾淨,避免殘留肥皂或洗手液。如果沒有流動水,可以使用乾淨的濕巾擦拭。
- 用乾淨的毛巾擦乾: 用乾淨的毛巾擦乾雙手,避免再次接觸到髒污。
郭孝齡醫師提醒,洗完手後我們的雙手仍然會持續觸摸非常多的地方,例如手機、遙控器、上廁所觸碰沖水健等等,都會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因此,建議大家洗完手後就盡量減少汙染物的觸碰,同時也要做好居家環境的消毒清潔。
步驟 | 說明 |
---|---|
內外夾弓大立腕 | 七字口訣代表需要重點清潔的手部部位: 內:手掌內側 外:手背 夾:手指縫隙 弓:手指關節 大:大拇指 立:手腕 腕:手指 |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 有效去除手上的病原體,降低感染風險。建議選擇含有抗菌成分的洗手液,並根據產品說明使用。 |
搓洗時間至少20秒 | 確保每個部位都清潔到。 |
用流動水沖洗 | 沖洗乾淨,避免殘留肥皂或洗手液。如果沒有流動水,可以使用乾淨的濕巾擦拭。 |
用乾淨的毛巾擦乾 | 避免再次接觸到髒污。 |
洗手習慣的建立:從日常生活做起
建立良好的洗手習慣並非難事,只要將洗手融入日常生活,就能有效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您將洗手習慣融入日常生活,並鼓勵周遭的人也一起重視洗手的重要性:
- 將洗手液隨身攜帶:出門在外,不一定隨時都能找到洗手台,因此建議您將洗手液隨身攜帶,方便隨時清潔雙手。例如,將洗手液放在包包、口袋或車內,方便隨時取用。
- 將洗手變成一種習慣:養成在特定時機自動洗手的習慣,例如進門後、吃東西前、上廁所後、接觸寵物後,讓洗手成為一種自然的行為。
- 將洗手變成一種遊戲:對於兒童來說,洗手可能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因此可以將洗手變成一種遊戲,例如讓他們唱一首洗手的歌,或是在洗手時玩洗手泡沫,讓他們更樂意洗手。
- 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經常洗手,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學習到洗手的習慣。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並鼓勵孩子一起洗手。
- 宣導洗手的知識: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宣導洗手的知識,例如在公共場所張貼海報、舉辦洗手宣導活動、製作洗手教學影片等,讓更多人了解洗手的必要性。
除了以上建議,您也可以鼓勵周遭的人重視洗手的重要性,例如在工作場合、學校、社區等地方推廣洗手習慣,讓更多人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共同建立一個更健康的環境。
洗手要洗幾次?
洗手要洗幾次? 洗手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雙手搓洗的時間至少要15秒,在7個搓洗步驟中,每個步驟約搓洗5次,所以完成一次濕洗手的時間平均約40-60秒之間 ; 若是用酒精或是乾洗手液執行乾的話,平均約20–30秒,直到酒精揮發至乾,此時就不需再使用擦手紙了。 正確洗手七字訣 1. 內: 將雙手手心互相搓洗。
洗手次數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根據個人活動和環境,可以適時增加洗手次數。例如,在接觸過公共物品、動物、垃圾、病患或咳嗽、打噴嚏後,都應該立即洗手。此外,在進食前、烹飪前、處理生食後、照顧病人後、接觸過寵物後、擤鼻涕或咳嗽後、上完廁所後,都應徹底洗手。
除了洗手次數,洗手的時間也很重要。洗手時,應使用流動清水和肥皂,並按照正確的七個步驟,仔細搓洗至少15秒。搓洗過程中,每個步驟約搓洗5次,以確保手部各個部位都能充分清潔。以下列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部位:
- 手心:用肥皂搓洗兩手的手心。
- 手背:將手背互相搓洗。
- 指縫:將手指交錯搓洗指縫。
- 指尖:用另一隻手的手指搓洗指尖。
- 拇指:用另一隻手握住拇指,旋轉搓洗。
- 手腕:用另一隻手的手掌搓洗手腕。
- 指甲:用指尖輕輕搓洗指甲縫。
正確的洗手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細菌和病毒,降低感染風險。因此,無論是濕洗手還是乾洗手,都應按照正確的步驟和時間進行,才能達到預防疾病傳播的效果。
洗手五時機七步驟結論
維持良好手部衛生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關鍵,而「洗手五時機七步驟」正是有效保護自己和家人的重要指南。這五個洗手時機包括接觸病人前後、執行無菌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後,以及進食前,有助於降低微生物傳播的風險。七步驟洗手法則包含打濕雙手、使用肥皂、搓揉掌心、手背、指縫、指尖,最後用流水沖洗乾淨,確保雙手徹底清潔。只要掌握「洗手五時機七步驟」,就能有效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環境。
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洗手習慣,讓「洗手五時機七步驟」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個人健康或公共衛生,正確的洗手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共同努力,從自身做起,建立更乾淨、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洗手五時機七步驟 常見問題快速FAQ
請問洗手五時機的順序重要嗎?
雖然洗手五時機沒有絕對的順序,但建議優先考慮接觸病人前後、執行無菌操作前,這兩個時機是最關鍵的。因為這兩個時機與疾病傳播的風險直接相關,需要特別注意。
洗手時,使用肥皂和洗手液有差別嗎?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都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病原體,但肥皂的清潔效果較佳,因為肥皂可以有效地將病原體分解,並更容易被沖洗掉。洗手液通常含有酒精,可以快速殺菌,但如果手部有油污,則需要先用肥皂洗淨後再使用洗手液。
請問洗手時使用熱水還是冷水比較好?
洗手時使用溫水即可,水溫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清潔。溫水可以有效軟化手部皮膚,幫助肥皂或洗手液更好地去除污垢和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