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但若肌肉流失速度過快,可能導致「肌小症」。肌小症不只會影響老年人,年輕人若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也可能提早出現。 肌小症的典型症狀包括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爬樓梯困難等,透過觀察日常生活的變化,就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是否罹患肌小症。 想要預防和改善肌小症,關鍵在於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 建議透過專業營養師的指導,制定個人化的飲食方案,並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才能有效提升肌肉量,降低肌小症的風險。
你有肌少症嗎?看3個部位、5個症狀就知道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退,肌肉流失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然而,當肌肉流失速度過快,導致肌肉量減少、肌力下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時,就可能罹患「肌少症」。肌少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飲食習慣不佳、缺乏運動,導致肌少症提早報到。
肌少症的危害不容小覷,它不僅會造成體力下降、行動不便,更容易跌倒骨折,還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因此,及早發現肌少症,並採取適當的預防和改善措施,對維持健康生活至關重要。
您是否擔心自己或家人有肌少症的風險?別擔心,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就能初步了解自身狀況。以下將介紹3個部位、5個症狀,讓您快速掌握肌少症的警訊:
3個部位:
手臂: 嘗試舉起雙臂至肩膀高度,如果感到吃力,或無法輕鬆舉起,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
大腿: 嘗試單腳站立,如果無法維持平衡,或容易跌倒,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
腰部: 嘗試從坐姿站立,如果需要借助外力,或感到吃力,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
5個症狀:
容易疲倦: 即使沒有做太多活動,也容易感到疲倦,體力明顯下降。
行動緩慢: 走路速度變慢,爬樓梯容易喘不過氣。
跌倒次數增加: 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且跌倒後不易恢復。
肌肉力量減弱: 握力下降,拿東西容易掉落,穿衣、洗澡等日常活動變得困難。
體重減輕: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且肌肉量明顯減少。
如果您出現上述3個部位或5個症狀中的其中幾個,建議您盡快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並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否罹患肌少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有效預防和改善肌少症帶來的健康風險。
如何預防肌少症?
預防肌少症需要從日常生活中著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地延緩肌肉流失,維持健康體態。以下提供幾個關鍵的預防策略:
- 充足的日照: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而維生素D對於維持肌肉健康、骨骼強健至關重要。建議每天至少曬15分鐘的太陽,讓身體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預防肌少症的關鍵,蛋白質可以提供肌肉合成所需的胺基酸。建議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此外,也要注意攝取其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D、鈣、鉀等,這些營養素對於維持肌肉健康、骨骼強健都有幫助。
- 規律運動:進行足夠強度的各類運動才是保持活力與健康體態的關鍵。鼓勵每週運動3~4次,而適當的阻力運動或負重運動有助於維持肌肉強度,如: 舉啞鈴、深蹲、健走、有氧運動、游泳等。 合理的運動可以協助長者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及避免跌倒,為防受傷,建議從事運動前可以先請專業人員評估身體狀況。
肌少症可以補充什麼營養素? 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都是有效對付肌少症的方法,接著,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不同的營養素補充對於肌少症的好處有哪些吧! 蛋白質為人體重要能量來源之一,可以提供肌肉合成所需的胺基酸。
肌小症.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次發性肌少症的原因有哪些?
除了年齡因素造成的原發性肌少症外,還有一種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次發性肌少症,同樣不容忽視。次發性肌少症的發生原因眾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活動力下降: 長期臥床、失能、行動不便等,導致肌肉使用率降低,肌肉蛋白質合成減少,進而加速肌肉流失。例如,長期臥床的病人、中風患者、骨折患者等,都容易出現次發性肌少症。
- 疾病: 許多疾病都會影響肌肉的健康,例如:
- 嚴重器官衰竭: 心臟衰竭、腎臟衰竭、肝臟衰竭等,會導致身體代謝異常,影響肌肉蛋白質合成。
- 癌症: 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如化療、放療等,會造成肌肉萎縮、體重下降,進而導致肌少症。
- 內分泌疾病: 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庫欣氏症候群等,都會影響肌肉的代謝和功能。
-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和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影響肌肉的生長和修復。此外,吸收不良、藥物造成的厭食等,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進而引發肌少症。
- 蛋白質攝取不足: 蛋白質是肌肉的主要構成成分,攝取不足會導致肌肉合成速度下降,加速肌肉流失。
- 維生素D攝取不足: 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吸收,而鈣質對於肌肉的收縮和功能至關重要。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肌肉的健康。
- 吸收不良: 腸胃疾病、消化不良等,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蛋白質和維生素D的攝取不足。
- 藥物造成的厭食: 某些藥物會造成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導致營養攝取不足,進而引發肌少症。
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他因素,例如:慢性發炎、慢性疼痛、睡眠不足、壓力過大等,也可能導致次發性肌少症。因此,了解次發性肌少症的成因,有助於及早預防和治療,避免肌肉流失,維持健康的生活品質。
原因 | 詳細說明 |
---|---|
活動力下降 | 長期臥床、失能、行動不便等,導致肌肉使用率降低,肌肉蛋白質合成減少,加速肌肉流失。例如,長期臥床的病人、中風患者、骨折患者等,都容易出現次發性肌少症。 |
疾病 |
|
營養不良 |
|
其他因素 | 慢性發炎、慢性疼痛、睡眠不足、壓力過大等,也可能導致次發性肌少症。 |
肌少症怎麼吃?
肌少症3大飲食指南 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D這3大營養素若攝取不足,長期下來容易罹患肌少症,建議透過日常生活飲食補充以下營養素。 蛋白質是合成和維持足夠肌肉量的關鍵,建議健康年長者要補充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的蛋白質。例如,體重60公斤的長者,每天至少要攝取72~90公克的蛋白質。
如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 優質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例如魚肉、雞肉、瘦肉、豆腐、豆製品、乳製品、蛋類等。
- 均衡攝取:每餐都應包含蛋白質,例如早餐可以吃雞蛋、牛奶,午餐可以吃魚肉、豆腐,晚餐可以吃瘦肉、豆製品等。
- 少量多餐:一次不要吃太多,可以分次少量多次食用,有助於身體更好地吸收蛋白質。
- 搭配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有助於維持肌肉量。
除了蛋白質之外,鈣質和維生素D也是預防肌少症的重要營養素。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而維生素D則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建議年長者每天攝取至少1000毫克的鈣質,並適當補充維生素D。
如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
- 富含鈣質的食物:牛奶、乳酪、優格、小魚乾、豆腐、芝麻等。
- 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鮭魚、鮪魚、蛋黃、香菇等。
- 曬太陽:每天曬15-20分鐘太陽,有助於身體合成維生素D。
除了飲食之外,規律運動也是預防肌少症的關鍵。建議年長者每周至少進行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例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運動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有助於維持肌肉量和力量。
如果您有肌少症的疑慮,建議您諮詢專業的營養師或醫師,他們可以根據您的個人狀況,提供更詳細的飲食和運動建議。
肌少症是正常老化現象嗎?
很多人對肌少症的迷思是以為它是正常老化現象,其實肌少症是一種疾病,是指全身 骨骼肌 的「質」及「量」減少,導致肌力減弱及體力功能變差。簡單來說,不只是肌肉減少,而是肌肉質量和功能的雙重下降。雖然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自然會逐漸減少,但肌少症的發生並非單純的老化現象,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
肌少症的成因包括:
-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蛋白質合成減少,分解速度加快,導致肌肉量逐漸流失。
- 營養不良:缺乏蛋白質、維生素D、鋅等營養素,會影響肌肉生長和修復。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肌肉萎縮,降低肌肉功能。
- 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會影響肌肉代謝,加速肌肉流失。
-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例如類固醇,會導致肌肉萎縮。
肌少症的危害不容小覷,除了影響行動能力、增加跌倒風險外,還會提高失能及死亡率。研究顯示,肌少症患者更容易發生骨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並增加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因此,及早預防和治療肌少症,對於維持健康、延長壽命至關重要。
肌少症結論
肌少症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它不僅影響行動能力,還會增加跌倒風險、提升失能和死亡率。我們應積極預防和改善肌少症,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充足的日照、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並攝取充足的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D。若您懷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有肌少症,建議您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並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有效降低肌少症帶來的健康風險,維持健康的生活品質。
記住,預防肌少症永遠不嫌晚,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關心自身健康,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抵抗肌少症,擁抱健康與活力的人生!
肌少症 常見問題快速FAQ
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的關係?
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兩者都容易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肌少症會導致肌肉力量下降,影響平衡和協調能力,進而增加跌倒的風險,而跌倒容易造成骨折,進一步加重骨質疏鬆症的程度。此外,肌少症患者的肌肉蛋白質合成減少,也可能影響骨骼的健康,導致骨質密度下降。
肌少症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肌少症會導致肌肉力量和功能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例如,握力減弱,拿東西容易掉落;行走速度變慢,爬樓梯困難;容易疲倦,體力下降;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穿衣、洗澡等日常生活活動變得困難。這些影響會降低生活品質,甚至限制社交活動和工作能力。
哪些食物和運動可以幫助增加肌肉量?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魚肉、雞肉、瘦肉、豆腐、豆製品、乳製品、蛋類等,有助於增加肌肉量。此外,進行阻力訓練,例如舉啞鈴、深蹲、健走、有氧運動、游泳等,也有助於維持肌肉強度。建議您諮詢專業的營養師或醫師,根據您的個人狀況制定適合的飲食和運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