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流失原因大公開:老化、神經退化、發炎缺一不可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肌肉流失的原因主要來自老化帶來的荷爾蒙變化、神經肌肉功能退化以及發炎物質的累積。老化導致肌肉生長相關荷爾蒙分泌減少,神經傳導效率降低,以及身體慢性發炎,都加速了肌肉流失的過程。此外,老化伴隨而來的活動量下降,也使肌肉使用率降低,進一步加劇肌肉流失。除了老化因素外,長期臥床、失能以及慢性疾病等因素,也會造成肌肉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可以參考 MCI與失智症的關鍵差異:職能治療如何助你一臂之力

老化、神經退化、發炎:肌少症的幕後推手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但並非所有肌肉流失都是正常的。當肌肉流失速度過快,導致肌肉質量和力量顯著下降,就可能發展成「肌少症」,這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骨折、慢性疾病的風險。肌少症的成因錯綜複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將深入探討肌少症的幾個主要原因,讓您更了解肌肉流失的機制,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老化是肌少症的主要推手,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荷爾蒙的濃度和敏感度會發生變化,例如睪固酮、生長激素和胰島素生長因子-1等肌肉生長相關荷爾蒙的濃度和敏感度下降,導致肌肉合成能力下降。同時,神經肌肉的傳遞效率也會降低,神經元和肌肉之間的訊號傳遞變得緩慢,進而影響肌肉功能和力量。此外,老化還會導致發炎物質的累積,這些發炎物質會干擾肌肉生長和修復,加速肌肉流失。

除了老化因素,神經退化性疾病也是導致肌少症的重要原因。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導致肌肉控制能力下降,進而加速肌肉流失。而活動量下降也是肌少症的推手之一,由於年長者體力下降,活動量減少,導致肌肉使用不足,加速肌肉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次發性原因也會加速肌肉流失。例如長期臥床或失能,會導致肌肉萎縮,加速肌肉流失。而疾病,例如嚴重器官衰竭、癌症、內分泌疾病等,也會影響肌肉的營養供應和代謝,導致肌肉流失。因此,了解肌少症的成因,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對於維持肌肉健康和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如何促進肌肉恢復?

肌肉恢復是運動後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幫助肌肉修復損傷,提升運動表現,並預防運動傷害。為了促進肌肉恢復,儘早讓免疫反應趨緩是很重要的。當肌肉受到運動刺激後,身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來修復損傷,但過度或過長的免疫反應反而會阻礙肌肉的修復。因此,我們需要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肌肉儘快恢復,例如:

  • 伸展運動:伸展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環,促進肌肉的修復。當我們進行伸展時,肌肉會被拉長,這會增加血液流動,促進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輸送,並帶走代謝廢物,加速肌肉修復。建議在運動後進行至少10分鐘的伸展運動,針對不同部位的肌肉進行伸展,例如肩頸、背部、腿部等。
  • 泡澡按摩:泡澡按摩也能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的疲勞。溫熱的水可以幫助肌肉放鬆,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肌肉的修復。同時,按摩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減少肌肉的酸痛感。建議在運動後泡一個溫熱的澡,並配合按摩,可以有效地促進肌肉恢復。
  • 適當休息:長期維持在疲勞狀態會對肌肉造成負擔,因此適當休息非常重要。當肌肉感到疲勞時,就應該讓它休息,不要勉強繼續運動。適當的休息可以讓肌肉得到充分的修復,並防止過度訓練造成的傷害。建議在運動後給予肌肉充分的休息時間,例如至少休息24小時,讓肌肉得到充分的修復。
  • 營養補充: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幫助肌肉修復,提升運動表現。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可以幫助肌肉修復,並促進肌肉生長。同時,補充碳水化合物可以補充能量,幫助肌肉恢復。建議在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例如雞蛋、魚肉、牛奶、香蕉、地瓜等。

除了以上方法,還有一些其他促進肌肉恢復的方法,例如冷敷、電刺激、針灸等。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並與專業的運動復健師諮詢,制定適合自己的肌肉恢復計劃。

肌肉流失原因大公開:老化、神經退化、發炎缺一不可

肌肉流失原因.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神經退化:肌肉萎縮的幕後推手

除了老化,神經退化也扮演著肌肉萎縮的重要角色。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系統的傳導效率會逐漸下降,導致肌肉接收到的神經訊號減弱,進而影響肌肉的收縮能力。這就像是一條傳遞指令的電線,隨著時間推移,電線的導電性變差,導致訊號傳遞不順暢,最終影響肌肉的正常運作。

神經退化的影響不僅僅是肌肉力量下降,還會導致肌肉的協調性降低,動作變得遲緩笨拙。舉例來說,原本輕鬆自如的走路,可能會變得步履蹣跚,容易跌倒;原本靈活的手指,可能會變得僵硬無力,難以完成精細的動作。

神經退化造成的肌肉萎縮,往往是不可逆的,但透過適當的運動和復健,可以延緩神經退化的速度,並維持肌肉的功能。例如,規律的運動可以促進神經生長因子(NGF)的釋放,幫助維持神經細胞的健康,減緩神經退化的速度。此外,適當的復健訓練可以幫助改善肌肉的協調性和平衡性,減少跌倒的風險。

除了老化,一些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脊髓損傷等,也會加速神經退化,進而加劇肌肉萎縮。因此,對於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更需要積極進行運動和復健,以延緩肌肉萎縮的進程。

神經退化與肌肉萎縮
因素 影響 解決方案
老化 神經傳導效率下降,肌肉收縮能力減弱,導致肌肉力量下降、協調性降低,動作遲緩笨拙。 規律運動促進神經生長因子(NGF)釋放,維持神經細胞健康;適當復健訓練改善肌肉協調性和平衡性。
神經系統疾病 (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脊髓損傷等) 加速神經退化,加劇肌肉萎縮。 積極進行運動和復健,延緩肌肉萎縮進程。

肌肉失衡怎麼辦?

除了重複運動和久坐不動以外,肌肉失衡的成因還包括:

  • 姿勢不良:不良的姿勢會導致某些肌肉過度使用,而另一些肌肉則處於弱化狀態。例如,長期駝背會導致肩胛骨穩定肌群弱化,而胸大肌則過度使用,進而導致肩部肌肉失衡。
  • 運動模式不平衡:只進行單一運動模式,例如只做上半身訓練而忽略下半身訓練,也會導致肌肉失衡。例如,只做臥推而忽略背部訓練,會導致胸部肌肉過度使用,而背部肌肉則弱化,進而導致肩部肌肉失衡。
  • 受傷:受傷後,身體會自然地保護受傷部位,導致周圍肌肉的活動量減少,進而造成肌肉失衡。例如,腳踝扭傷後,可能會導致小腿肌肉的活動量減少,進而造成小腿肌肉失衡。
  •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自然地流失,導致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進而造成肌肉失衡。例如,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髖部屈肌縮短,而臀大肌弱化,進而導致髖部肌肉失衡。
  •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會影響肌肉的發展和功能,進而導致肌肉失衡。例如,有些人天生就容易出現肩部肌肉失衡,而另一些人則天生就容易出現腰部肌肉失衡。

肌肉失衡的危害不容小覷,它會導致運動表現下降、受傷風險增加、姿勢不良、疼痛和慢性疾病等問題。因此,了解肌肉失衡的成因,並採取積極的預防和解決措施,對於維持健康和提升運動表現至關重要。

減重時:吃夠優質蛋白質

減重時,為了達到減脂目標,許多人會減少熱量攝取,但若沒有注意蛋白質的攝取量,就容易導致肌肉流失。肌肉是人體重要的組織,負責維持代謝、活動能力和免疫力,當肌肉流失時,基礎代謝率下降,減重速度也會變慢,甚至可能導致體重反彈。

因此,減重時,除了控制熱量攝取,更要注重蛋白質的補充。建議每天攝取1.2-1.6公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並且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例如:雞胸肉、魚肉、豆腐、雞蛋等。

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適當的運動也是維持肌肉量的關鍵。減重期間,建議進行阻力訓練,例如:重量訓練、彈力帶訓練等,可以幫助維持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

此外,也要注意減重的速度,過度快速的減重容易造成肌肉流失。建議每周減重0.5-1公斤,並定期監測體重和肌肉量,以確保減重過程中的肌肉健康。

以下是一些減重期間補充蛋白質的建議:

每餐至少吃一份優質蛋白質,例如:雞胸肉、魚肉、豆腐、雞蛋等。
可以在餐點中加入蛋白粉,補充額外的蛋白質。
選擇富含蛋白質的零食,例如:堅果、乳酪等。

減重時,除了控制熱量攝取,更要注重蛋白質的補充,才能有效減重,並維持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

可以參考 肌肉流失原因

肌肉流失原因結論

肌肉流失原因錯綜複雜,不僅僅是老化造成的自然現象,更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老化帶來的荷爾蒙變化、神經肌肉功能退化以及發炎物質的累積,共同加速了肌肉流失的過程。而神經退化性疾病、活動量下降、長期臥床和慢性疾病等因素,更會加劇肌肉流失,形成惡性循環。了解肌肉流失的原因,可以幫助我們採取更有效的預防措施,延緩肌肉流失的速度,維持肌肉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除了積極運動和均衡飲食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充足的睡眠、管理壓力等,也對預防肌肉流失至關重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可能導致肌肉流失的疾病,也是保護肌肉健康的關鍵。

對於年長者或有肌肉流失風險的人群,建議諮詢專業的健康與營養學家,制定個人化的肌肉保健方案,以改善肌肉健康,延緩衰老,享受更健康、更充實的人生。

肌肉流失原因 常見問題快速FAQ

為什麼我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是自然現象,但如果虛弱感突然加劇,可能是因為肌肉流失速度過快,導致肌肉質量和力量下降,進而影響日常活動。建議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評估肌肉流失程度,並制定針對性的改善方案。

除了老化,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肌肉流失?

除了老化,長期臥床、失能、慢性疾病、營養不良、運動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加速肌肉流失。例如,長期臥床會導致肌肉萎縮;慢性疾病會影響肌肉的營養供應和代謝;運動不足則會導致肌肉使用率降低,加速肌肉流失。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出現肌肉流失?

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測試來判斷,例如:爬樓梯是否感到吃力、拿重物是否感到困難、行走速度是否變慢、平衡感是否變差、體重是否下降等。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建議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進行進一步評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