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床老人一直睡?預防褥瘡的必學攻略

長期臥床的老人容易因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因缺乏支撐而受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進而產生褥瘡。例如,臥床老人一直睡,後頸、腰椎、足踝等部位容易因身體凹陷而與床面摩擦,增加褥瘡風險。因此,在這些部位下方放置軟墊或小枕頭,能有效支撐身體,減少摩擦,降低褥瘡發生機率。此外,尾底骨、腳後跟、頭顱正後方等肌肉少、骨頭多的部位也容易因久臥而產生褥瘡,這提醒我們更需注意臥床老人的身體狀況,並定期協助他們翻身,以確保血液循環良好,減輕褥瘡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可以參考 長照申請資格完整攻略:65歲以上必看!

調整床鋪環境,預防褥瘡的第一步

長期臥床的老人,由於活動力下降,身體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容易因壓力集中在特定部位而產生褥瘡。褥瘡的形成,不僅會造成老人極大的疼痛,更會影響他們的睡眠品質和生活品質。因此,調整床鋪環境,讓老人能舒適地躺臥,是預防褥瘡的第一步。

首先,要了解哪些部位容易產生褥瘡。由於人體的後頸部、腰椎(近尾底骨)、足踝與打直的身體間會形成凹洞,平躺時無法完全服貼於床面,這些部位容易因長期受壓而產生褥瘡。因此,應在上述部位下方放置軟墊或小枕頭做支撐,讓關節與床墊之間盡量不要摩擦,減輕患者產生褥瘡的機率。

相對的,一些肌肉少、骨頭多的部位如尾底骨、腳後跟、頭顱正後方,更容易因久臥在床,活動力降低或無力翻身,導致皮膚感覺遲鈍、血液循環不佳而產生「褥瘡」。 這些部位的皮膚更容易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也較差,更容易出現褥瘡的徵兆。因此,在照護臥床老人時,要特別注意這些部位的清潔和護理,並定期檢查是否有褥瘡的跡象。

除了調整床鋪環境,定期翻身也是預防褥瘡的重要措施。建議每2小時翻身一次,並將老人身體的受壓部位進行調整,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此外,保持床鋪清潔乾燥,避免潮濕或摩擦,也能有效降低褥瘡的發生率。

如何預防臥床老人的肢體攣縮?

其中令兒女最感困擾的是如何預防臥床老人的肢體攣縮,以下分別以精彩的圖說來示範臥床中的運動,有助於子女在照顧臥床老人時輕鬆上手。 攣縮是指身體長期不動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僵直。 如果發生攣縮,不只是於長者,對照護者也是很頭疼的事。 為了預防攣縮,每天都要努力讓肢體、關節動動。 即使是臥床不起的長者,也最好坐起來運動。 與其臥床使僵直的肢體勉強運動,不如讓長者坐起來。 只要坐起來,就比躺著好,有許多肌肉、關節就會活動起來,運動的效果也好很多。

為什麼坐起來運動比躺著運動更有效呢? 這是因為坐起來時,身體的重力會自然地牽引著肢體,讓肌肉和關節更容易活動。 此外,坐姿運動可以讓長者感受到周遭環境的變化,增加感官刺激,有助於維持腦部功能。

以下列舉一些適合臥床老人的坐姿運動,可以幫助子女輕鬆上手:

  • 手部運動:
    • 握拳放鬆:讓長者握拳,然後放鬆,重複多次。
    • 手指伸展:讓長者伸直手指,然後彎曲手指,重複多次。
    • 手腕旋轉:讓長者手腕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重複多次。
  • 腳部運動:
    • 腳趾伸展:讓長者伸直腳趾,然後彎曲腳趾,重複多次。
    • 腳踝旋轉:讓長者腳踝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重複多次。
    • 抬腳運動:讓長者將腳抬高,然後放下,重複多次。
  • 軀幹運動:
    • 轉頭運動:讓長者將頭部向左右兩側轉動,重複多次。
    • 抬頭運動:讓長者將頭部抬高,然後放下,重複多次。
    • 身體側彎:讓長者將身體向左右兩側彎曲,重複多次。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運動時,應注意長者身體狀況,避免過度用力或造成傷害。 如果長者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

臥床老人一直睡?預防褥瘡的必學攻略

臥床老人一直睡.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老人家一直打瞌睡怎麼辦?

老人家一直打瞌睡怎麼辦? 其實老人家打盹、打瞌睡是自然的生理現象,無須刻意禁止,但是當打盹、瞌睡變成「嗜睡」就要趕快禁止囉! 所謂「嗜睡」,是指老人家坐在沙發上一下子就睡著了叫不醒,白天這樣醒醒睡睡,等到晚上該上床睡覺時,不是睡不著失眠,就是睡一下下就醒來。 這種狀況會讓意外發生率變高,因為寤寐之間迷迷糊糊地容易從床上摔下來、撞到東西摔跤,或是暈倒。

造成老人家嗜睡的原因很多,除了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外,還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徵兆,例如:

  •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會導致嗜睡,例如安眠藥、抗焦慮藥、抗抑鬱藥等。如果老人家服用這些藥物,並且出現嗜睡的症狀,請務必諮詢醫生。
  • 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都可能導致嗜睡。
  •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患者在睡覺時會反覆呼吸暫停,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白天容易感到嗜睡。
  • 憂鬱症:憂鬱症患者經常感到疲倦、嗜睡,甚至失去對生活的興趣。
  • 營養不良:缺乏鐵、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也會導致嗜睡。
  • 腦部疾病:例如腦瘤、腦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導致嗜睡。

如果老人家出現嗜睡的症狀,請務必帶他們去看醫生,找出嗜睡的原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除了積極治療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一些生活上的調整,來幫助老人家改善睡眠品質,減少嗜睡的發生。

老人家一直打瞌睡怎麼辦?
原因 說明
藥物副作用 有些藥物會導致嗜睡,例如安眠藥、抗焦慮藥、抗抑鬱藥等。如果老人家服用這些藥物,並且出現嗜睡的症狀,請務必諮詢醫生。
慢性疾病 例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都可能導致嗜睡。
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患者在睡覺時會反覆呼吸暫停,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白天容易感到嗜睡。
憂鬱症 憂鬱症患者經常感到疲倦、嗜睡,甚至失去對生活的興趣。
營養不良 缺乏鐵、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也會導致嗜睡。
腦部疾病 例如腦瘤、腦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導致嗜睡。

老人家嗜睡正常嗎? 老人家嗜睡並不正常!

老人家嗜睡,真的就只是年紀大了嗎?其實,老人家嗜睡可能是小中風的警訊!小中風通常因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被發現。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腦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如果血管阻塞區不在運動區或語言區,通常可能沒有症狀。但如果在電腦斷層上看得到血管阻塞痕跡,表示曾經中風過,即便本人感覺沒有症狀,仍要視為中風高危險群。

讀者潘小姐的父親,最近做了高階的健康檢查,醫師說從他腦部電腦斷層中發現有幾處看起來曾經有阻塞過的痕跡,顯示曾經發生過「小中風」。不過潘爸爸表示,不記得自己曾經有過半身麻痺等中風的症狀?只記得……好像這一兩年中,曾經有幾次感覺特別累。

小中風的症狀可能很輕微,甚至只出現幾秒鐘就消失,因此容易被忽略。但即使是輕微的小中風,也可能造成腦部損傷,增加未來發生重大中風的風險。因此,即使老人家只是嗜睡,也不要輕忽,應及早就醫檢查,以排除小中風的可能性。

除了嗜睡之外,以下十個小中風徵兆,也需要特別注意:

  • 突然的頭暈或頭昏眼花
  • 突然的肢體無力或麻痺
  • 突然的言語不清或表達困難
  • 突然的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
  • 突然的吞嚥困難
  • 突然的臉部表情不對稱
  • 突然的平衡感失調
  • 突然的意識混亂
  • 突然的行為異常
  • 突然的記憶力減退

如果您發現老人家出現上述任何一個徵兆,請立即送醫檢查。及早發現小中風,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並減輕中風帶來的後遺症。

長期臥床怎麼照顧?

照顧長期臥床的病人真的是一個勞心又勞力的事情,但只要能努力協助病人不要整天躺床不動,不管是翻身、肢體運動、坐起、下床,都可以幫助病人,避免進一步的退化。 因此會建議家屬可以採用多人輪班照顧的方式來照顧臥床的病人,像是可以請長照2.0的居家照顧與專業照顧,搭配自費的專業看護,剩餘的時間再由自己家人照顧的方式,就可以讓病人的照顧品質大幅提升,照顧者也有喘息的機會,避免過度勞累,自己就先垮了。

長照2.0的居家照顧服務種類繁多,像是可以申請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居家營養、居家喘息等服務。其中,居家護理可以協助病人進行傷口照護、藥物管理、血糖監測等醫療照護,居家復健可以協助病人進行肢體運動、訓練平衡感和協調性,居家營養可以協助病人制定營養計畫,並提供營養諮詢,居家喘息則可以讓照顧者暫時休息,減輕照顧壓力。此外,專業看護也可以提供病人日常生活照護,例如協助病人翻身、沐浴、更衣、進食等,讓家屬可以更輕鬆地照顧病人。

除了長照2.0的服務之外,家屬也可以考慮聘請專業看護,專業看護通常擁有豐富的照護經驗,可以提供更專業的照護服務,例如協助病人進行復健運動、觀察病人身體狀況、協助病人使用輔具等。專業看護的費用通常會比長照2.0的服務高,但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照護服務,讓家屬可以更安心。

當然,照顧臥床病人需要長期投入,家屬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避免過度勞累。除了透過長照2.0和專業看護的協助之外,家屬也可以尋找其他資源,例如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諮詢專業人員等,讓自己獲得更多支持和幫助。照顧臥床病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屬的耐心和毅力,但只要用心照顧,相信病人一定可以得到最好的照護,家屬也能獲得更多喘息的機會。

可以參考 臥床老人一直睡

臥床老人一直睡結論

長期臥床的老人,由於活動力下降,身體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容易產生褥瘡、肢體攣縮,甚至出現嗜睡等問題。 這些狀況不僅會造成老人的身體不適,也會影響他們的睡眠品質和生活品質。

為了有效預防褥瘡,除了調整床鋪環境、定期翻身之外,我們更要了解哪些部位容易產生褥瘡,並在這些部位下方放置軟墊或小枕頭做支撐,減少摩擦,降低褥瘡發生機率。 此外,我們也要注意臥床老人的身體狀況,定期協助他們翻身,以確保血液循環良好,減輕褥瘡風險。

而當臥床老人一直睡,甚至出現嗜睡的狀況,就需要特別注意,這可能是小中風的警訊。 小中風的症狀可能很輕微,甚至只出現幾秒鐘就消失,因此容易被忽略。 但即使是輕微的小中風,也可能造成腦部損傷,增加未來發生重大中風的風險。因此,即使老人家只是嗜睡,也不要輕忽,應及早就醫檢查,以排除小中風的可能性。

照顧長期臥床的老人需要長期投入,家屬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避免過度勞累。 可以透過長照2.0、專業看護、照顧者支持團體等資源,獲得更多支持和幫助。 只要用心照顧,相信病人一定可以得到最好的照護,家屬也能獲得更多喘息的機會。

臥床老人一直睡 常見問題快速FAQ

臥床老人一直睡,是正常的嗎?

臥床老人一直睡,並不一定正常。它可能是年紀大了,也可能是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警訊。例如,嗜睡可能是小中風的警訊。建議您觀察老人家的其他狀況,例如是否有突然的肢體無力、言語不清、視力模糊等症狀,如果有,請立即就醫檢查。

如何幫助臥床老人預防褥瘡?

預防褥瘡的關鍵在於調整床鋪環境,保持老人身體的舒適度。首先,應在後頸部、腰椎、足踝等容易受壓的部位下方放置軟墊或小枕頭,讓身體與床墊之間盡量不要摩擦。其次,定期協助老人翻身,至少每2小時翻身一次,並將身體的受壓部位進行調整。此外,保持床鋪清潔乾燥,避免潮濕或摩擦,也能有效降低褥瘡的發生率。

長期臥床的老人應該怎麼運動?

長期臥床的老人,即使是無法下床活動,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運動來預防肢體攣縮。您可以讓老人坐在床上,進行手部運動、腳部運動和軀幹運動,例如握拳放鬆、手指伸展、腳趾伸展、抬腳運動、轉頭運動、抬頭運動等。每次運動只需數分鐘,但每天都要堅持,才能有效預防肢體攣縮,提升老人的活動能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