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者容易因長期壓迫造成褥瘡,早期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褥瘡初期症狀包括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甚至出現水泡或潰瘍。及時的褥瘡初期治療能有效預防褥瘡惡化,包括清潔傷口、敷料更換、減壓措施和營養補充等。透過了解褥瘡的成因、分級和治療方法,照護者能掌握關鍵步驟,有效提升照護品質,減少病患的痛苦。
可以參考 長輩運動全攻略:提升健康、延緩老化
褥瘡初期治療:及時發現,預防惡化
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的患者,由於長時間受到壓迫,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引發褥瘡。褥瘡,又稱為壓瘡、壓傷,是指皮膚或皮下組織因長時間受到壓迫和摩擦,導致組織壞死的一種疾病。褥瘡常見於骨頭突出處,例如尾椎、腳跟、臀部、手肘和肩胛骨等。初期症狀可能只是皮膚發紅,但若沒有及時治療,傷口會逐漸加深,甚至發展成深層組織壞死,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也可能引發感染,影響整體健康狀況。
褥瘡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營養不良、失禁、皮膚乾燥、疾病等。因此,照護者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皮膚狀況,及早發現褥瘡的初期症狀,並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才能有效預防褥瘡惡化。
本篇文章將詳細介紹褥瘡的成因、症狀、分級、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措施,幫助照護者了解褥瘡的特性,掌握早期治療的關鍵步驟,提升照護品質,減輕患者的痛苦。
如何治療褥瘡?
治療壓傷的首要原則是減少引起褥瘡的壓力和摩擦。這需要照護者和醫療人員共同努力,採取多種措施來減輕患者受壓部位的壓力。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
- 經常轉動身體: 患者需要定期翻身,以減輕特定部位的持續壓力。翻身頻率應根據患者的狀況和褥瘡的嚴重程度而定,一般建議每 2 小時翻身一次。翻身時,應注意調整患者的姿勢,避免壓迫到受傷部位。例如,可以將患者側臥,並使用枕頭支撐身體,減輕臀部和背部的壓力。
- 改變姿勢: 除了翻身外,還可以通過改變患者的坐姿和臥姿來減輕壓力。例如,可以讓患者坐著時使用減壓坐墊,或讓患者側臥時使用枕頭支撐身體,避免身體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
- 將管路的擺放重新定位: 醫療管路,例如導尿管、靜脈輸液管等,如果長時間壓迫在同一個部位,也會導致褥瘡的形成。因此,應定期檢查管路的擺放位置,並適時調整,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度壓迫。
- 使用減壓用品: 減壓用品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受壓部位的壓力,並促進傷口癒合。常見的減壓用品包括:
- 充氣床墊: 充氣床墊可以根據患者體重和姿勢調整氣壓,有效地分散壓力,減輕患者受壓部位的負擔。
- 減壓坐墊: 減壓坐墊可以減輕患者坐著時臀部的壓力,防止褥瘡的形成或惡化。
- 其他減壓用品: 除了充氣床墊和減壓坐墊外,還有其他減壓用品,例如減壓靴、減壓床單等,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除了以上措施外,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營養補充、皮膚保養、保持清潔乾燥等,以促進褥瘡的癒合。
褥瘡初期治療.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傷口敷料與循環問題
褥瘡癒合時間長短,取決於傷口等級、病患的身理狀況和治療方式等多重因素。因此,選用合適的傷口敷料至關重要。臺大醫院傷口護理師蕭晴文建議,褥瘡傷口敷料需要依照傷口的等級及情況來做選擇。像是1-2級的傷口比較表淺,一般的泡棉敷料覆蓋上去就可以達到不錯的減壓效果,同時也可以吸收傷口滲液。若是3-4級的傷口由於深度不同,需要專業醫師評估。
臺北榮總整形外科吳思賢醫師建議,若循環不好先評估傷口部位,如果傷口位置在身體的肢端(足部)或者是末梢,會先請血管外科評估肢體血循。如果是周邊血管阻塞性疾病就會請血管外科做通血管的手術,至少要讓病人的血液循環是好的,局部循環的部分可以靠一些遠紅外線治療,或是適當的保溫、保暖措施,但要注意保溫過程避免燙傷造成二次傷害。
除了敷料和循環問題外,營養補充也是褥瘡癒合的重要因素。營養攝取對於褥瘡癒合至關重要,患者應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確保營養攝取的平衡和安全性。在考慮任何營養補充劑之前,最好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以確保營養攝取的平衡和安全性。
因素 | 說明 |
---|---|
傷口敷料 |
– 依照傷口等級及情況選擇。 – 1-2級傷口:表淺傷口,可使用泡棉敷料。 – 3-4級傷口:深度不同,需專業醫師評估。 |
循環問題 |
– 評估傷口部位,尤其是肢端或末梢部位。 – 若循環不好,需請血管外科評估。 – 周邊血管阻塞性疾病需進行血管手術。 – 可使用遠紅外線治療、保溫措施改善局部循環。 – 注意保溫過程避免燙傷。 |
營養補充 |
– 營養攝取對褥瘡癒合至關重要。 – 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確保營養攝取平衡和安全。 – 考慮營養補充劑前,需諮詢專業人士。 |
褥瘡預防裝置的選擇與使用
在選擇褥瘡預防裝置時,除了要考慮患者的體重、體型和褥瘡風險等級外,還要特別注意是否會發生「觸底現象」。所謂「觸底現象」,指的是患者身體的骨突處壓力貫穿褥瘡預防裝置,直接接觸到床底。觸底現象會阻礙壓力的分散,降低褥瘡預防裝置的有效性。
簡單來說,當您將手心向上置放於患者所躺的褥瘡預防裝置下,如果能感覺到患者的骨突處,就代表發生了觸底現象。這時,就需要選擇更厚的褥瘡預防裝置,或調整患者的姿勢,避免骨突處直接接觸床底。
以下是一些判斷褥瘡預防裝置是否會觸底的技巧:
- 觀察裝置的厚度: 厚度不足的裝置容易發生觸底現象,建議選擇厚度適當的裝置,以確保能有效分散壓力。
- 觸摸裝置的硬度: 硬度過高的裝置也容易發生觸底現象,建議選擇柔軟度適中的裝置,以提供更好的支撐和緩衝。
- 觀察患者的體型: 體型較瘦弱的患者更容易發生觸底現象,建議選擇更厚的裝置或使用輔助工具,例如墊高骨突處。
- 觀察患者的姿勢: 患者的姿勢也會影響觸底現象的發生,建議定期調整患者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除了選擇合適的裝置外,正確的使用方式也很重要。建議定期檢查裝置是否破損或變形,並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裝置的設定,例如調整氣墊的壓力或改變裝置的傾斜角度。
此外,定期評估患者的褥瘡風險等級,並根據評估結果調整裝置的選擇和使用方式,也是預防褥瘡的重要措施。
褥瘡預防輔具的功能
褥瘡的產生與壓力、剪力、摩擦力息息相關,而褥瘡預防輔具的功能正是針對這些因素而設計的。這些輔具透過分散壓力、減少剪力、促進血液循環等方式,有效降低褥瘡的發生率。例如,氣墊床透過將身體重量平均分散在整個床面,減輕局部壓力,避免特定部位長時間承受過大壓力而導致組織受損。羊毛墊、凝膠墊等則利用材質的特性,提供柔軟舒適的支撐,減少皮膚與床面的摩擦,降低剪力。此外,一些輔具還具備防潮、透氣的功能,有助於維持皮膚乾燥,避免潮濕環境滋生細菌,進一步降低褥瘡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褥瘡預防輔具並非萬靈丹,它們只是輔助工具,需要配合正確的護理措施才能發揮最佳效果。例如,即使使用了氣墊床,仍然需要定期更換體位,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此外,也要注意患者的營養狀況,確保充足的蛋白質攝取,以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和修復能力。
褥瘡的發生並非只限於特定年齡層或健康狀態的人,任何人都可能面臨這個問題。即使是年輕健康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長時間的手術或因車禍而長期臥床,也可能因為身體無法移動而產生褥瘡。因此,無論是護理人員、家屬,還是患者本身,都應重視褥瘡的預防工作,及早採取措施,避免褥瘡的發生。
褥瘡初期治療結論
褥瘡初期治療的關鍵在於及早發現、積極預防。照護者應定期觀察患者的皮膚狀況,特別留意骨頭突出處,一旦發現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等徵兆,應立即採取措施。透過清潔傷口、敷料更換、減壓措施和營養補充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褥瘡的發展,避免傷口惡化,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痛苦。
除了早期治療,預防褥瘡的發生更為重要。定期翻身、使用減壓床墊、保持皮膚清潔乾燥、營養均衡等措施,都是有效預防褥瘡的關鍵。照護者應積極學習相關知識,掌握褥瘡初期治療的技巧,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照護。
褥瘡初期治療需要照護者和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透過專業的醫療指導和照護者的悉心照護,才能有效預防褥瘡的發生,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讓患者擺脫褥瘡的困擾。
褥瘡初期治療 常見問題快速FAQ
褥瘡初期症狀有哪些?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就醫?
褥瘡初期症狀包括皮膚發紅、腫脹、疼痛、溫度改變,甚至可能出現水泡或潰瘍。如果發現患者皮膚出現上述症狀,特別是在骨頭突出處,應盡快諮詢醫生或護理師,進行專業評估,並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褥瘡分級是什麼?
褥瘡分級是指根據傷口深度和組織損傷程度,將褥瘡分為四級。第一級為皮膚發紅,第二級為表皮和真皮損傷,第三級為深層組織損傷,第四級為肌肉、骨骼和關節損傷。了解褥瘡分級有助於照護者掌握傷口嚴重程度,並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預防褥瘡惡化有哪些注意事項?
預防褥瘡惡化需要多管齊下,包括定期翻身,至少每 2 小時翻身一次,並調整患者姿勢,避免壓迫到受傷部位。另外,使用減壓床墊或輔助工具減輕壓力,以及保持皮膚清潔乾燥,確保營養均衡等,都是預防褥瘡惡化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