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算運動嗎?「走對」才有效!

「走路算運動嗎?」許多人認為只要每天走很多路,就等於運動了。但醫師表示,走路確實是一種運動,但想要靠走路達到鍛鍊效果,就必須「走對」。關鍵在於速度和步伐,每分鐘至少要達到120至140步,讓心跳加速、微微喘不過氣,並且步伐要夠大,約兩個斑馬線的距離。此外,「日行萬步」的觀念已經過時,建議每天快走三次,每次10分鐘,才能真正提升身心健康。

可以參考 糖尿病成因全攻略:深入了解發病機制,預防糖尿病不難

走路算運動嗎?

許多人認為走路是一種輕鬆的活動,每天走很多路就等於運動了。但事實上,走路要算運動,必須「走對」才能達到鍛鍊效果。醫師表示,走路的確是一種有效的運動方式,但想要藉由走路提升健康,必須掌握正確的步態、速度和時間分配。首先,「速度」是關鍵,每分鐘應達到120至140步,讓身體感受到心跳加速、微喘的狀態,才能達到運動的效果。此外,步伐也要夠大,一般以「2個斑馬線」的距離為主,才能有效鍛鍊腿部肌肉。而「日行萬步」的觀念其實已經過時,過於強調步數而忽略速度和強度,反而可能造成膝蓋負擔。建議每天快走3次、每次10分鐘,才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並改善身體健康。

每天走路怎麼辦? 即使只是每天走路10分鐘到15分鐘,都能夠幫助消化系統運作,如果想要排便順暢更是一定要每天走路!

你是否常常感到腸胃不適,或是排便不順暢呢?其實,每天走路就能改善你的消化系統!走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食物順利消化,並減少便秘的發生。研究顯示,每天至少步行 10-15 分鐘,就能夠幫助消化系統運作,如果想要排便順暢更是一定要每天走路!

以下列出每天走路如何幫助改善消化系統的幾個重點:

  • 促進腸道蠕動:走路時,身體的肌肉活動會刺激腸道蠕動,幫助食物順利通過消化道,減少食物在腸道停留的時間,降低便秘的機率。
  • 增加腸道菌叢的多樣性: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增加腸道菌叢的多樣性,而多樣化的腸道菌叢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促進消化功能。
  • 減少腹脹和消化不良:走路可以幫助消化系統更有效率地運作,減少食物在腸道停留的時間,降低腹脹和消化不良的發生率。
  • 改善排便習慣:每天走路可以幫助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減少便秘的發生。建議可以在飯後散步 10-15 分鐘,有助於促進消化和排便。

除了改善消化系統,走路還有許多其他益處,例如提升心血管健康、減輕壓力、改善情緒、提升睡眠品質等等。所以,不妨從今天開始,將走路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吧!

走路算運動嗎?「走對」才有效!

走路算運動嗎.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如何判斷走路是否算運動?

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每天散步、走路,就算是有運動,但其實並非如此。運動的關鍵在於讓身體突破日常生活的運作負荷,讓它感受到「一直被操」的感覺,而不是單純的活動。走路雖然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消耗的熱量非常輕微,甚至跟坐著看電視耍廢差不多。這是因為人體會以最少的能量獲取最大的生存效益,而沒有消耗掉的能量會被儲存起來,導致運動效果不佳。

要判斷走路是否算運動,可以參考以下三項指標:

  • 最大攝氧量率 (%MaxVO2):代表一分鐘內,每公斤體重可以消耗多少氧氣。一般健康的人來說,要達到最大攝氧量率的50%以上,才算是有訓練效益的運動。
  • 最大心跳率:指的是在運動時,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一般來說,要達到最大心跳率的70%以上,才算是有訓練效益的運動。
  • 運動後的疲勞感:運動後應該會有明顯的疲勞感,例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痠痛等。如果運動完後沒有任何感覺,表示運動強度不足,無法達到訓練效益。

因此,想要透過走路達到運動的效果,必須要讓身體突破日常生活的運作負荷,例如增加步速、提高坡度、增加行走時間等等。同時,也要注意運動強度,確保達到最大攝氧量率的50%以上,以及最大心跳率的70%以上,才能達到訓練效益。

如何判斷走路是否算運動?
指標 標準 說明
最大攝氧量率 (%MaxVO2) 50%以上 代表一分鐘內,每公斤體重可以消耗多少氧氣。要達到最大攝氧量率的50%以上,才算是有訓練效益的運動。
最大心跳率 70%以上 指的是在運動時,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一般來說,要達到最大心跳率的70%以上,才算是有訓練效益的運動。
運動後的疲勞感 明顯疲勞感 運動後應該會有明顯的疲勞感,例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痠痛等。如果運動完後沒有任何感覺,表示運動強度不足,無法達到訓練效益。

走路姿勢重要嗎?

除了運動強度和時間長度之外,走路的姿勢其實也很重要。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曾受訪指出,走路姿勢不良,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千萬不能拖著地走。

走路姿勢不良,除了造成身體特定部位的疼痛外,還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 駝背:會造成脊椎壓力過大,容易引發腰痛,甚至影響呼吸功能。
  • 膝蓋彎曲:會加速膝關節磨損,增加退化風險,甚至導致膝蓋疼痛、腫脹。
  • 腳趾外翻:會影響步態穩定,容易造成腳踝扭傷,甚至影響足弓的支撐力。
  • 步伐過大或過小: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導致肌肉疲勞,甚至影響步態的協調性。
  • 頭部過度前傾:會造成頸椎壓力過大,容易引發頸部疼痛,甚至影響視力。

因此,想要從走路中獲得最大的健康益處,除了要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和時間長度外,更要注重走路的姿勢。正確的走路姿勢可以幫助我們減輕身體負擔,提高運動效率,並預防各種健康問題。

走路有什麼好處?

走路,看似簡單卻是對身體健康有著深遠影響的運動。走路、跑步、騎腳踏車等有氧活動,對於心肺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等皆有顯著地效果,是因為有給予心臟、肺等器官足夠的刺激進而提升功能。然而,肌肉跟骨質密度的生長是對「重力、機械性應力」才有反應、敏感性,意思是當大腦接受到骨頭有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垂直地面的力,例如跳耀、負重深蹲,大腦就會認定骨頭需要變得更堅固,才能應付這些狀況,進而提升骨質密度;相反地,長時間處在無重力的太空人,則會因為「沒有重力的刺激」,肌肉量跟骨質密度會顯著下降,這也是為何在太空站仍要有特殊的儀器,模擬跑步機及重訓器材,來預防身體的「廢退」。

因此,走路雖然是有「承受自己的體重」,但若是想進一步提升骨質密度及肌肉量,則建議以肌力訓練、重量訓練為主。走路可以視為一種基礎的運動,它可以幫助你保持心血管健康、改善體能,並為更進階的運動做好準備。如果你想提升骨質密度和肌肉量,建議將走路與肌力訓練結合,例如:在走路過程中加入一些短暫的衝刺,或是在走路後進行一些簡單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等。這樣可以更全面地鍛鍊你的身體,達到更佳的健康效果。

此外,走路也有助於改善情緒、減輕壓力、提高睡眠品質等。在走路的過程中,身體會釋放內啡肽,這是一種能讓人感到愉悅的激素,可以幫助你放鬆心情、減輕壓力。同時,走路也可以幫助你改善睡眠品質,讓你更容易入睡、睡得更香。因此,無論你是想提升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還是改善情緒、減輕壓力,走路都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可以參考 走路算運動嗎

走路算運動嗎結論

總而言之,「走路算運動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的目標和運動方式。如果只是想維持健康,每天散步或走走當然有益,但要達到有效鍛鍊的效果,就必須「走對」!

「走對」指的是要讓身體突破日常負荷,讓心跳加速、微微喘不過氣,並配合正確的步伐和時間分配。建議每天快走三次,每次10分鐘,才能真正提升身心健康。

記住,走路只是一種運動方式,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強度和方式,就能從中獲得最大的益處。想要更有效地提升健康,也可以將走路與其他運動形式結合,例如肌力訓練,達到更全面的鍛鍊效果。

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運動方式,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才能真正達到健康目標。所以,別再猶豫了,從今天開始,就走出戶外,享受走路帶來的健康益處吧!

走路算運動嗎 常見問題快速FAQ

每天走1萬步就夠了嗎?

「日行萬步」的觀念已經過時,它過於強調步數,而忽略了速度和強度。建議每天快走3次、每次10分鐘,才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並改善身體健康。

走路要多快才算運動?

想要靠走路達到鍛鍊效果,每分鐘至少要達到120至140步,讓心跳加速、微微喘不過氣。步伐也要夠大,約兩個斑馬線的距離,才能有效鍛鍊腿部肌肉。

走路運動有什麼好處?

走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系統運作,並減少便秘的發生。走路還可以提升心血管健康、減輕壓力、改善情緒、提升睡眠品質等,是個輕鬆易行的運動方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