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申請長照2.0居家照顧服務,卻對費用感到困惑嗎?別擔心!長照2.0的居家照顧服務費用依據長照級數而有所不同,各級數的服務項目與費用皆有所差異,您可以透過1966長照專線或各縣市照管中心諮詢,了解適合您的長照級數,並進一步掌握各級數的服務項目與費用資訊,選擇最符合您需求的服務方案。
長照級數費用:長照2.0照顧及專業服務費用一覽表
申請長照2.0居家照顧服務,您最關心的莫過於費用問題。長照2.0的費用計算方式看似複雜,但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關鍵,就能輕鬆了解。首先,長照2.0的服務費用會依據您的「長照等級」而有所不同,等級越高,代表失能程度越重,需要的照顧服務也越多,因此費用也會相對較高。目前長照2.0的等級分為八級,每級的服務項目和費用都不同,您可以參考以下表格:
長照等級 | 服務項目 | 費用 |
---|---|---|
一級 | 提供日常生活協助、復健指導、喘息服務等 | 自費部分依據服務項目及時數計算 |
二級 | 提供日常生活協助、復健指導、喘息服務、居家護理等 | 自費部分依據服務項目及時數計算 |
三級 | 提供日常生活協助、復健指導、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等 | 自費部分依據服務項目及時數計算 |
四級 | 提供日常生活協助、復健指導、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失能者照顧服務等 | 自費部分依據服務項目及時數計算 |
五級 | 提供日常生活協助、復健指導、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失能者照顧服務、失智症照顧服務等 | 自費部分依據服務項目及時數計算 |
六級 | 提供日常生活協助、復健指導、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失能者照顧服務、失智症照顧服務、終末期照護等 | 自費部分依據服務項目及時數計算 |
七級 | 提供日常生活協助、復健指導、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失能者照顧服務、失智症照顧服務、終末期照護、長期照護等 | 自費部分依據服務項目及時數計算 |
八級 | 提供日常生活協助、復健指導、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失能者照顧服務、失智症照顧服務、終末期照護、長期照護、重症照護等 | 自費部分依據服務項目及時數計算 |
除了長照等級,長照2.0的費用還會受到「服務項目」和「服務時數」的影響。例如,您需要居家護理服務,就會產生居家護理的費用;您需要喘息服務,就會產生喘息服務的費用。每個服務項目都有不同的單價,服務時數越多,費用也越高。此外,您可能還會遇到一些額外的自費項目,例如交通費用、特殊醫療器材費用等,這些費用需要您自行負擔。
別擔心,長照2.0也提供許多補助方案,可以減輕您的經濟負擔。例如,政府會根據您的家庭經濟狀況提供部分補助,讓您能負擔得起長照服務。此外,也有許多民間團體提供補助,您可以多加留意相關資訊。詳細的補助方案和申請流程,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中詳細說明。
長照2.0 資格是什麼?
政府正在推動長照服務2.0的計畫,因此大家若符合資格、都可以去申請,並提出長照資源的申請。 ▍長照2.0 資格是什麼?只要符合下列條件,都可以向各縣市申請長照服務:
- 領有身心障礙證明 (手冊)者。 以我父親為例,其實中風就算是失能,但中風是可以透過復健改變好轉的,因此從中風到評估身心障礙證明,需要半年時間。也就是說,整個復健療程作完確定還是失能,才能去申請身心障礙手冊。
- 55-64 歲失能原住民。 日常生活如穿衣脫襪、洗澡進食都需要旁人協助的,就可以申請。
- 5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 失智症非常可怕,且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照顧的人會非常辛苦。只要50歲以上表達能力降低、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產生幻覺等失智症狀,或確診為失智患者即可申請。
- 65歲以上失能老人。 65歲以上失能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者,都可以申請長照服務。例如:行動不便需要他人協助才能行走、無法自行洗澡、穿衣、進食等。
- 其他特殊需求者。 例如:癌症末期、罕見疾病、重大傷病等,需要長期照護者,也可以申請長照服務。
除了以上條件之外,申請長照服務還需要符合一些其他條件,例如:居住於台灣地區、沒有重大犯罪紀錄等等。詳細的申請資格條件,可以參考各縣市政府的網站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諮詢。
長照費用真的這麼高?
很多人以為長照2.0可以完全支付長照費用,但實際上,長照2.0的補助金額有限,無法完全涵蓋長照所需的龐大開銷。根據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平均每月長照費用約3~5萬元不等,而老人平均長照期間超過8年,考量醫療進步下,國人生命延長,未來的長照期間可能越來越久。這意味著,長照費用可能成為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造成財務危機。
長照2.0雖然提供許多補助,但主要針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失能者等特定族群,且補助金額有限。以居家照護服務為例,每個月補助上限為1萬元,但實際上,居家照護服務的費用可能高於補助金額,這意味著,需要自費的比例仍然很高。此外,長照2.0的服務項目也並非涵蓋所有需求,例如失智症照護、精神疾病照護等,都需要額外支付費用。
因此,單靠長照2.0的補助,並不足以應付長照所需費用,建議民眾應積極規劃長照保險,轉嫁長照風險,才能獲得更完整的保障。長照保險可以彌補長照2.0的不足,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讓長者安心接受照護。
項目 | 說明 |
---|---|
長照2.0補助金額 | 有限,無法完全涵蓋長照所需費用。 |
平均每月長照費用 | 約3~5萬元不等。 |
平均長照期間 | 超過8年,未來可能更久。 |
長照2.0補助對象 | 主要針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失能者等特定族群。 |
居家照護服務補助 | 每月上限為1萬元,實際費用可能高於補助金額。 |
長照2.0服務項目 | 並非涵蓋所有需求,例如失智症照護、精神疾病照護等需要額外支付費用。 |
建議 | 積極規劃長照保險,轉嫁長照風險,獲得更完整的保障。 |
長照補助等級是什麼?
長照補助等級是衛福部針對長照服務,進行補助的分級標準。它主要依據失能(失智)程度,由輕到重分為1~8級,提供不同額度的補助金額,讓失能者能獲得更適切的照顧服務。簡單來說,長照補助等級越高,代表失能程度越重,需要的照護服務也越多,因此補助金額也會相對較高。
長照補助等級的劃分主要參考了「巴氏量表」和「依賴程度量表」等評估工具,由專業人員評估失能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像是穿衣、洗澡、如廁、移位、進食等,並根據評估結果判定其失能程度,進而決定長照補助等級。
長照補助等級主要影響以下幾個方面:
- 補助金額:不同等級的補助金額不同,等級越高,補助金額越高。
- 服務項目:每個等級的補助金額不同,且適用服務項目也不同。例如,1級失能者可能只獲得部分服務,而8級失能者則可以獲得更全面的服務。
- 服務頻率:不同等級的失能者可以獲得的服務頻率也不同,等級越高,服務頻率越高。
了解長照補助等級的劃分標準,可以幫助您更清楚地掌握長照補助制度,並有效利用相關資源,為您的家人提供更好的照顧。
長照需要等級的判定標準
「長照需要等級」(CMS)一共分為1~8級,數字愈大,代表被照顧者的長照需求度愈高。 在申請長照服務後,會由縣市政府的照顧管理專員,或是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的個案管理人員到宅進行評估。 長照需要等級的判定標準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兩種活動量表,評估個案是否能自主完成日常生活中必需進行的活動(如進食、如廁、洗澡等),以及在社區中自立生活(如外出購物、洗衣等)所需之技能。
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主要評估個案在穿衣、洗澡、如廁、移位、進食、床上活動等六項活動的自主能力。例如,個案是否能自行穿脫衣服,是否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完成洗澡動作,是否需要使用輔具才能完成如廁,等等。評估結果會根據個案的失能程度分為六個等級,從完全失能到完全自主。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則評估個案在使用電話、準備餐點、購物、家務、洗衣、交通、管理個人財務等七項活動的自主能力。例如,個案是否能自行使用電話聯絡家人或朋友,是否能自行準備簡單的餐點,是否能自行外出購物,是否能自行管理個人財務,等等。評估結果同樣會根據個案的失能程度分為七個等級,從完全失能到完全自主。
除了ADL和IADL之外,評估人員也會根據個案的認知功能、心理狀態、社會支持網絡等因素,綜合評估個案的整體照護需求,並判定其長照需要等級。例如,個案若有認知障礙,或是有情緒困擾,或是有社會支持網絡不足等問題,都可能會影響其長照需要等級。
長照需要等級的判定結果會影響個案可以申請的長照服務種類和服務時數。等級愈高,代表個案的照護需求愈高,可以申請的服務種類和服務時數也愈多。因此,了解長照需要等級的判定標準,對於申請長照服務,以及選擇適合的服務,都非常重要。
長照級數費用結論
長照2.0的服務費用看似複雜,但其實只要掌握長照級數費用、服務項目和服務時數的計算方式,就能輕鬆了解。每個長照級數都有不同的服務項目和費用,政府也提供許多補助方案,減輕您的經濟負擔。建議您撥打1966長照專線,諮詢適合您的長照級數,並了解各級數的服務項目和費用資訊,為您的家人選擇最符合需求的服務方案。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了解長照級數費用,讓您在申請長照服務時,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並有效利用資源,為您和家人找到最佳的照顧方案。
長照級數費用 常見問題快速FAQ
我的家人符合長照資格,但不知道應該申請哪個級數?
了解您的家人失能程度很重要!您可以先聯繫1966長照專線或各縣市照管中心,由專業人員評估您的家人狀況,才能決定適合的長照級數。
長照級數費用怎麼算?
長照級數費用會依據您的家人失能程度、所申請的服務項目以及服務時數來計算。每個級數的服務項目和費用都不同,您可以參考文章中的表格,或諮詢1966長照專線或各縣市照管中心。
除了長照2.0補助,還有其他補助嗎?
除了政府補助,一些民間團體也提供長照服務補助,例如基金會或慈善機構。您也可以向各縣市政府或社福團體諮詢,了解相關資訊。